新圈地運動
新圈地運動(註1)──關於知識私有化的報告
劉克強
今年 10 月 22 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中,綠色和平組織揭發了跨國企業孟山都公司(總部在美國),試圖以專利權控制源自中國的野生和栽培大豆,影響大豆的研究育種,威脅生物多樣性。(南方周末, 2001/10/25)據報導,孟山都於 2000 年 4 月 6 月向中國在內的 101 國家申請「高產大豆」的專利,目前各國正在審查中,這項專利源自對中國上海附近的野生大豆的檢測和分析,並從中發現了與控制大豆高產性狀密切相關的基因「標記」(註2),培育出含有該標記的大豆,提出了 64 項專利保護要求。如果這項專利在任何 WTO 會員國中獲得批准,中國在加入 WTO 後,中國農民或育種專家種殖或培育含有高產標記的大豆,就會侵犯到孟山都的專利,這些大豆產品將無法出口,否則可能引起國際貿易制裁。
這是一個既極端又真實的例子,用來說明智慧財產權或知識資本的範圍已經擴張到可擁有生物的「物種所有權」(註3),即使是人類本身已經畫出的基因組圖譜,也有約三分之一為私人所有。(Seth Shulman,2001)這類資本家與企業致力於將各種各樣的知識據為私有以謀取利潤的行為,正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基礎。
知識作為資本主義商品的生產要素,並不是最近才有的發現。在 19 世紀末期至 20 世紀初期以標準化大批量生產方式崛起的大企業,其慣用的手段就是盜用工人的知識,最明顯的例證是當時為企業普遍採行的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劉宇凡,2000)。在十九世紀末,雖然工人自主勞動的小生產已經為大工廠所取代,但是,即使在工廠,工人對勞動過程仍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權,與生產直接有關的知識是從長期勞動中積累下來的,為工人所擁有。泰勒所撰述的「科學管理」理論,就是打破工人對勞動過程的最後一點支配權,使工人純粹變為機器的一部分。辦法就是:奪取工人的知識產權。
泰勒認為,科學管理的原理表明,「管理人員所負的責任就是……蒐集工人過去所有的一切傳統知識,然後把這些知識加以分類、列表並使它們變成規劃、法則和公式。」然後是「一切可能有的腦力工作都應該從車間裡轉移出去,集中在計劃或設計部門」,接著是把原有勞動過程再分解為更簡單、更沉悶的工作,使工人不必再用頭腦,使他們能夠一刻不停地勞動,從而達到產量最大化。
知識被視為提高生產力、創造財富、謀求利潤、積累資本的主要工具,從而將目前的經濟型態稱為「知識經濟」,這是資本主義歷史發展的結果。戰後美國經濟在歷經 60 年代的持續增長與繁榮後,由於生產力停滯不前,製造業面臨新興工業國如日本的強力競爭,在 70 年代至 80 年代初期陷入停滯與衰退,亟需找尋出路。另外,發軔於軍工複合體的微電子學、資訊科學的研發成果轉移至民間,發展出的電腦、通訊、光電等產業至 80 年代趨於成熟,而由政府持續投資鼓勵的微生物學研究,也在此時有了相當成果,為 90 年代的生命技術發躍發展奠立基礎。
這些以知識與資訊的應用技術為中心的產業的發展潛力,被美國企業與國家所認識,據以擬定政策或調整勞動組織、生產方式與經營策略,使美國得以享有 90 年代「高成長、低物價、低利率、低失業率」的經濟持續擴張的「奇蹟」(或「泡沫」?),而基於資訊與知識的應用技術所帶來的生產力的飛躍,也被視為類同於工業革命的「資訊技術革命」(Manuel Castells,1998),隨著經濟全球化向世界各地擴散,新型態的資本主義社會(後工業社會、晚期資本主義、知識資本主義)也隨之誕生。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CED)在「 1996 年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中,首次提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概念(簡稱為知識經濟),將「知識經濟」定義為「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
確立了知識為主要生產要素後,「知識資本」的概念也應運而生,企業與資本家不以知識的應用為滿足,他們要進一步壟斷、佔有知識,以建立市場上的競爭優勢與壟斷地位,謀取暴利,擴張規模,加快資本積累的速度。誠如華勒斯坦所揭示,追求壟斷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壟斷一直存在於資本主義之中,非但如此,它的作用一直是舉足輕重的。而控制壟斷的人一直是強有力的和最大的資本累積者。事實上,人們可以說,累積大量資本的能力依賴於創造壟斷的能力。」而國家「是壟斷的保護者,事實上是壟斷的建立者。」(Immanuel Waterstein,1991)對於資產階級而言,只要對資本積累與市場擴張有幫助的任何想像得到的事物,如土地、自然資源、原料、機械設備、銀行、建築物、公路、鐵路、學校甚至政府機構等等,他們都會想方設法去佔有與壟斷。知識被視為資本構成的一部份而被資本家佔有,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的同時,「知識私有制」也跟著形成。
知識資本的構成(吳思華,2001)大致如下:
1.產權化知識(智慧財產權):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營業機密等經由法律文件化的知識財產。
2.依附在人身上的知識(受過訓練擁有專業技能的人力):包括實證知識(Know-what)、系統知識(Know-why)與技能知識(Know-how),必須經由人腦的運作才得以創造、移轉與加值,通常為專業技師與管理人員所擁有。
3.鑲鉗於機械內的知識(自動化、智慧型機器設備的有效應用)
4.隱含於作業系統或社會體制中的知識:作業系統指的是企業運作的機制。社會體制指的企業置身其中的社會的所有可能有影響的事物,包括政治制度、文化、生活方式、階級結構等等。
首先要講到的議題,是智慧財產權的擴張。智慧財產權作為鼓勵人們創造、發明的機制,原初的理念是賦予人們特殊的權利,不是針對概念本身,而是讓創作者對於實際應用(專利)或特殊表達形式(著作權)能主張特定權利。最初,只有有形的創新才能取得專利,在 1870 年之前,美國專利局甚至要求申請人必須繳交實物模型,專利被界定為包含實質的事物,可能是機器或是某種特殊製程的具體化,能產生物質性的結果。(Seth Shulman,2001)
美國現行的專利系統已經偏離對智慧財產的具體詮譯,越來越多的專利所包含的內容是「可能付諸行動的知識」,是對一個廣泛的概念賦予獨占的控制。這其中的差異,像是對一個改良過的捕鼠器賦予專利,還是要讓捕鼠的這個點子變成獨佔。目前對專利權的概念是向後者傾斜,同意非實質的財產可以進行交換、購買與出售,從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到國際貿易談判,這個世界已經將知識的概念制度化,將其轉為商品。從擴張觀點出發的智慧權變得牢不可破,讓公眾少有置喙的餘地,公眾缺乏一個有效的架構來限制智財權的主張範圍,使得今天任何事物都扯得上智財權。
過去二十年來,美國積極地擴展智慧財產權定義範圍,在 1980 年,美國最高法院批准第一個對變動生命形式的專利權,認定經過基因工程改造、會「吃掉」原油的細菌算是一種發明,為生物科技產業開啟了財富之門。從此以後,專利權的內容就愈趨抽像、無形、概念化、五花八門、不知伊於胡底。網際網路興起後, iBMP(網路商業模式專利)應運而生,一九九八年,在美國的 State Street 銀行和 Sinature Financial Group 的訴訟案中,法官做了一個重要判決:企業的營運模式,也是屬於企業的專利。許多網路公司就利用這個判例,把自己的營運模式申請專利,就是所謂的 iBMP 。根據統計,現在美國所有的 iBMP 超過數萬個,而且平均每一個禮拜,就有一個新的 iBMP 出現。(工商時報,2000/04/09)
美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智慧財產生產者,內容從電腦軟硬體、電影、醫藥等,無所不包,據估計,約有四分之一的出口是仰賴智慧財產權,比例還有逐漸升高的趨勢。許多公司能賺取大量的利潤並非因為他們是製造者,而是身為知識的掌握者。例如德州儀器,過去幾年靠著專利與贏得訴訟,賺取年收益二億美元的絕大部份,遠超過本業創造的利潤。因此,美國的貿易策略一向強調智慧財產權的重要,經常祭出貿易法三零一條款來迫使第三世界新興國家立法保護(美國的)智慧財產權。
以美國為首的七大工業國極力保護跨國企業的智慧財產權,已經引起第三世界國家普遍的不滿,被認為此類不公平的貿易條件,將會使擴大國際間不平等的鴻溝。據估計,第三世界國家的智慧財產權約有超過百分之八十是由外國人所擁有,其中大部份是跨國企業。 1997 年,由來自二十一個國家、超過八十位非政府組織代表簽署一封信致美國國務鄉歐布萊特,指控美國政府在智慧財產權議題上使用強勢的貿易策略:「美國外交手持一支『可能做對』的榔頭,藉此挑起貿易戰,並使得脆弱的經濟體、民生與生態喪失穩定性」。
對經濟霸權與跨國公司智慧財產權的抵制運動,已經成為抵制全球化運動的一環,爭端日趨增加,抵制的規模也日趨龐大。最近發生的事例是全球卅九家大藥廠控告南非政府侵害其愛滋病藥品專利權一案,南非是全世界愛滋病患最多的國家,人數達四百七十萬,大部份人皆負擔不起昂貴的醫藥費用。南非政府試圖大幅降低高昂的愛滋病藥品價格,與國際各大藥廠纏鬥多年,並通過法律允許平行輸入或在國內製造價格低廉的愛滋病藥品,鼓勵醫療單位採用這些「俗名藥」(generic drug)來取代昂貴的專利藥,導致卅九家大藥廠的控訴,而這些藥廠也遭到人道救援組織與愛滋病患權益團體的嚴厲批判,認為他們唯利是圖、罔顧人命,坐視愛滋病在非洲如瘟疫一般蔓延,最終在 2001 年 4 月 30 日因原告決定無條件撤消告訴而落幕。(中國時報,2001/04/20)隨後不久,美國決定,對大部份在非洲世界的貧窮國家捨棄追究藥品的智慧財產權至 2016 年。(ETTODAY 東森新聞報,2001/11/05)這個事例說明了,對於不平等的智財權貿易條件,抵制運動是有可能取得成果的,而抵制知識私有化的運動,必須從知識的公共化著手,這方面,社區大學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註1:「圈地運動」指15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葉西歐新興資產階級和新封建貴族使用暴力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這種情況在英、德、法、荷、丹等國都曾先後出現過,而以英國的圈地運動最為典型。所謂圈地,即用籬笆、柵欄、壕溝把強占的農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大批喪失土地和家園的農民成?一無所有的雇傭勞動者。這是資本原始積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註2:即 Maker ,生物學用語,指一段 DNA 序列,能夠控制特定的性狀。
註3:指對物種的知識的擁有權,但在專利有效期間,其效果與擁有物種的所有權無甚差別。
Seth Shulman,2001,<知識的戰爭>,聯經
劉宇凡,2000,<盜版盜版﹐誰盜誰的版?>,http://intermargins.ncu.edu.tw/intermargins/YouthLibFront/YouthSubculture/
AgainstIntellectualProperty/p104.htm
馮建三,1993/04/05,<另一種關於「智慧財產權」的說法>,自立早報副刊,
http://intermargins.ncu.edu.tw/intermargins/YouthLibFront/YouthSubculture/
AgainstIntellectualProperty/p102.htm
南方周末,2001/10/25,<種中國豆侵美國「權」?>
Manuel Castells 著,夏鑄九等譯,1998,<網絡社會的崛起>,唐山出版社
Immanuel Waterstein 著,王曉玨譯,1991,<否思社會科學:19 世紀範式的侷限>,收錄於許寶強、渠敬東選編,<反市場的資本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
吳思華,2001,<知識經濟、知識資本與知識管理>,收錄於<台灣產業研究>第四期,遠流
工商時報,2000/04/09,<創新保護熱過頭 大眾權益何在?>,http://intermargins.ncu.edu.tw/intermargins/YouthLibFront/YouthSubculture/
AgainstIntellectualProperty/p303.htm
中國時報,2001/04/20,<南非 vs. 愛滋藥價大戰 圓滿落幕>,http://intermargins.ncu.edu.tw/intermargins/YouthLibFront/YouthSubculture/
AgainstIntellectualProperty/p304.htm
ETTODAY 東森新聞報,2001/11/05,<貧窮國家可獲廉價愛滋藥物 美將不追究智慧財產權>,http://www.ettoday.com/2001/11/05/218-1217931.htm
Ingeborg Boyens,2001,<基因騙術>,時報
曾孝明,2001,<台灣的知識經濟──困境與迷思>,群學
李誠主編,2001,<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