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河川博物館催生

回張則周主任文集精選

為台灣河川博物館催生--可否先從社大小型文史館做起

守護大漢溪是板橋社區大學主要實踐的目標之一。三年前陳健一講師成立了關懷環境生態社以來,一直帶領積極關懷河川志工們,探討大漢溪的生命史及河川兩岸生態的變遷與板橋及其他市鎮消長的關係。目前更擴大視野與台北縣市其他社大與民間關懷淡水河系的朋友結合,並時常安排學員與民眾親臨淡水河流域各條河川的現場,了解淡水河過去的歷史及目前面臨的困境。將來並希望能與全台守護河川的團體交流經驗,一起研究守護全台河川之道。

2005 年 3 月 25 日及 4 月 2 、 3 日,筆者分別全程參與了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承辦的訪視台北縣下水道及淡水河河川巡守志工培力工作坊。由於本校是工作坊第一梯次的協辦單位,除了提供討論場地外,參予人也以本校的關懷環境生態社的志工所佔的比例最高。

這兩次的活動不但使筆者親眼看到台北縣下水道的工程積極進展與台北縣市自行車道及新海溼地的規劃,也從綠色文教基金會林長茂執行長所放影片中發現大漢溪上游已受到嚴重污染。除此之外,偉傑(綠盟理事長)在堤防上的說明,並對照台北縣市自行車道地圖,使筆者對板橋相鄰的市鎮及重要河川分布的地理位置有了較清楚的認識。同時也知道了接近大漢溪與新店溪會合口的江子翠(江仔嘴)名稱的由來。最後的座談會上又經陳玲珍社長的補充「過去江子翠是港口,江是由港字轉化而來的,所以過去應是港仔嘴」這也顯示了互相討論的重要。

前後共兩天半的課程與行程安排的非常密集、精采,參加的人都非常滿意,其中筆者印象深刻的有三件事:

第一:公部門心胸的開放
這次水利及下水道局主動的將資訊公開並與民間合作,使民眾清楚的知道政府努力的目標及工作進度,民眾與政府發揮了既監督又合作的關係。並能使民眾成為政府執行公權力最大的後盾。尤其難得的是環保署水保處兩位官員全程參與工作坊並傾聽參與者的建議及答覆相關問題。

第二:工作坊參與者的認真
每一位參予者都是急於了解大漢溪及淡水河目前的狀況,以及自己能為守護淡水河做些什麼?令主辦人及承辦人受到莫大鼓勵,最令人感動的是桃園縣環保協會理事長盧敏慧老師帶來十幾位志工參加工作坊,希望了解大漢溪上游的概況以及如何避免污染,保證台北縣居民飲用水的安全。

第三:板橋關懷環境生態社已三年有成
從這次王大哥(王肇台的綽號)向大家解說大漢溪與板橋地區發展的關係,顯示關懷環境生態社已成功地培植了優秀的解說員。環保署的董小姐說:「王先生怎麼能把板橋過去發生的事、人名、地名、年代巨細靡遺的背出來,真是不可思議!」筆者認為如果不是平時對板橋有深厚的感情與對大漢溪有深度的關懷以及多年來不斷地從文獻考證與實地探訪,這麼多冰冷冷的年代、陌生的人名、地名,恐怕是很難記住的。

回程時曾向陳老師、王大哥及偉傑提起今後是否能將每次舉辦各種河川研討會、工作坊及平時學員的創作匯集起來,製成活動看板或光碟片儲存和展示在幾間教室內供社大師生及民眾參觀查詢,有時也能在其他地方展出。偉傑說過去曾與蕙雯討論過成立大漢溪博物館的構想,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想法,大概是因為場地及經費的問題才沒能進一部籌劃吧。

既然大型博物館的建立在短期內難以實現,我們是否可先在板橋社大內找一間教室將師生歷年來創作成果及歷屆研討會、工作坊的文集,展示出來與大家分享。待找到適當的地方,再把各方資料匯集到這間大型的大漢溪或淡水河博物館。希望每一位走出博物館的參觀者都能深受感動地反思我們過去是多麼無知、貪婪、便宜行事,讓上游原是汨汨清流,中下游又能駛入大型船隻的極富生命力的大漢溪變得如此枯竭醜陋。究竟是「他做我受」「我作他受」還是「自作自受」?逝者已矣,來者可追!現在已到了必須嚴肅面對的時候:我們是繼續與河川隔離,任它繼續被踐踏、污染,把一切責任都推給環保署、環保局、水利及下水道局,還是主動地與政府、民間團體、當地居民,一起去親近它、守護他,積極地與河川做朋友,做永遠的朋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