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有一條沒有加蓋的排水溝

回我們眼中的世界

板橋有一條沒有加蓋的排水溝--湳仔溝

王肇台

水是生命之所必需,自古以來人類就是在水源附近群聚而居以求生存, 每一個有歷史的城市,在開發之初;大都與河流、湖泊有密切的關係,板橋當然也不例外,除了大漢溪及新店溪流經板橋市區邊緣外,還有公館溝、湳仔溝、港仔溝及大安圳,其中大漢溪的支流-湳仔溝;是很特殊的一條河流。

清朝時期,板橋地區水澤、溝渠交錯,是沖積而成的平原,土質豐美,頗適合耕田,為早期重要的稻米糧食的產地,而相鄰的土城地區,則有茶園、樟腦等產業,這些物產大多經過板橋,再經大漢溪轉運到淡水河流域的沿岸,於是板橋就成為附近區域產業的轉運中心。

在當時,自大漢溪剛進入湳仔溝的河段兩岸寬廣,在現在環河橋一帶有一港澳,可泊靠許多船隻,也因此,成為貨物載運的碼頭。當時,船隻由湳仔港碼頭,順著湳仔溝下行至社後,和大嵙崁溪(即大漢溪)會合,再轉至新莊,或上溯到大嵙崁(大溪),或繼續下行至港仔嘴、艋舺及大稻埕,也可以沿新店溪到新店等,水運交通四通八達。

但後來由於淤積與大漢溪水量減少,湳仔港碼頭船運又逐漸被鐵路及軌道台車所取代,於是碼頭功能萎縮,最後停頓下來,到現在已完全看不到湳仔港的舊跡了。也由於板橋地區逐漸轉變為工商業形態, 農田因此逐漸 減少,船運又被鐵路及軌道台車所取代,湳仔溝不再像往日一般的受到重視, 逐漸被人們忽視、忘懷, 少有人給予關心,終於淪落成為一條排水溝。而大漢溪興築石門水庫及桃園大圳,使大漢溪水減少,泥沙漸次淤積,河流上游山坡樹林歷經茶園及房舍的人為開發,使水土保持失控,遇雨泥水沿河流下,加速下游河道淤積,使大漢溪下游主、支流淤積日趨嚴重,大漢溪支流的湳仔溝也是淤泥大量堆積,河道變狹;再加上人口漸多,兩岸污染嚴重,終使湳仔溝淪為臭水溝,成為今日髒臭到不堪聞問的窘境。

現在湳仔溝旁;所看到溝裡的是靜止沒流動的、黑紫色的、還有一股怪味道的污水,更看到兩岸許多排水管;不停的向湳仔溝裡排放污水,想一想,這些污水可能來自家庭廢水;當然也有可能是工業廢水,最後這些廢水沿著湳仔溝流入大漢溪。板橋地區飲用水來自板新水廠,而板新水廠的原水正是取自大漢溪,眼前這些污水;竟然就是我們的飲用水,怎不叫人怵目驚心呢?

都市地下有許多下水道、水溝,這些星羅密布的排水溝;都與現在所看到的湳仔溝是一樣的,只是都在地底下或被加了蓋子;看不到而已,這一條湳仔溝沒有加蓋,被我們看到了排水溝的真實面貌。

面對湳仔溝-這一條沒有加蓋的排水溝,我們會有什麼想法呢?是感嘆它以往的風華不再?還是一起來關心;讓它的未來再變成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或者還是無奈、漠不關心;讓它繼續沉淪下去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