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大漢溪深度探索之旅

回我們眼中的世界

記大漢溪深度探索之旅

邱子容

編按: 五月二十二日 板橋社區大學辦有大漢溪觀懷活動,以下是子容的分享。

第一次參加板橋社大和關懷環境生態社所舉辦的戶外課程,感覺上其實就像是參加一個快樂的戶外活動,像出去玩一樣,不同的是,類似導遊的主講者王大哥再怎麼幽默,氣氛再怎麼輕鬆,遊覽車的冷氣再怎麼涼爽,再怎麼像是在遊覽,在尋訪湳仔溝和大漢溪支流的每一個過程中,我們真正心裡想的事情,在假日和暖日的快樂臉龐之下的每一個人的心,其實是重重的踏在歷史的真實的每一刻中,一條和這塊土地上的每個人血脈交流的河川,在輕輕的笑臉上,我們卻是一個個有意識的目擊者,去刻意目睹這一條條我們土地的血脈,他們在未來的樣貌尚未出現、尚未決定之前,我們所能為他們所做的力挽狂瀾的努力。

這次的尋訪課程,也是帶著一個認識和瞭解的企圖,瞭解之後自然而然因為認識、親近土地而產生的對土地的情感,也許會釀出想為土地盡一份力的情緒。第一個探訪點是和大漢溪以及浮州地區有著密切關係,名為「四汴頭」的抽水站,這硬梆梆的一個抽水站,因為他的名稱,卻也讓這一群關懷人文生態的人們硬是要挖出他的淵源,原來因為西元 1748 年林成祖至板橋地區開墾,建造了控制圳水所設的門,而出現了四汴頭這個地方,但是抽水站離他尚有很遠的距離,因此產生了弔詭,幾經明查暗訪並出現了有趣的小插曲,才得到答案,原來因為當時那是附近最大的地標,才借用其名。這裡也是湳仔溝和大漢溪的交界處,站在這裡放眼望去,一直只能在地圖上看到的圖形,就呈現在你眼前,我們就是附著在地圖上生活著的生物,在土地上的的生命體,這樣的感覺讓我突然好像愈來愈對浮洲的的土地故事有真實感。

城林橋一直只是一個方便人們可以快速飛馳而過的陸橋,今天我們卻是慢慢的漫步在其上,由上俯視其下的大漢溪河床,蜿蜒在城林橋下無辜被染成深咖啡色的的小溪流,不經過社團成員順榮的解說,絕不會想到他和目前呈現重度污染的大安圳是相連的,這樣的一條水泥底的、噁心浮著厚油的臭水溝,誰能體會她以前是家家戶戶像長輩守護著我們,給我們源源不絕溫柔灌溉的泉源呢?一個個被遺忘、被抹蓋的真正貴重的東西,除非用這樣超越時空的眼睛去審視他,否則,我們將不知不覺的犯了自己也不知道的錯,去唾棄看來枯瘦骯髒,卻是生你給你養分的老祖母。旅程行進到可以俯瞰河川切割地形的齋明寺,一座神秘的敬字亭,不染塵埃的遺世獨立在山邊,樸實的幾塊大石砌起的三層石塔,寫著:「識丁須付丙、有武亦修文」,這般對文字的虔敬心情,彷彿連結到以前那種萬物皆有靈的時代,萬物都是我們要以禮相待的朋友,從敬字亭敦厚肅穆又的寧靜中,存在著怡人的和諧。午餐時刻來到了大溪老街,老街道和林本源發跡古碑散發著迷人、又蘊藏著道不完也想像不完故事的人文遺跡,換個角度來看,我們竟是延續著他們!一百年前這裡會是什麼樣子?王大哥極其可能的將細節都描繪出來,真不愧是深度探索之旅,我想大概只有社大的活動,才做的到這樣對當地文史做出如此鉅細靡遺的講解吧!

石門水庫雖然在桃園,但卻是大漢溪的上游,自小到大來過大概數十次了,只有這一次,我不只是啟動我的玩樂感官,而是連我個人生存的角色和這個世界、土地的關係也啟動了,一直不停的懷這樣的精神狀態去走每一步路,感覺腳心是連著地心的,而不只是表面柏油的熱度,心裡回顧今天所尋訪過的小逕流、水圳、排水溝、水庫,他們就像我們身上的血管是相互流動的,我們在看著我們要守護的大漢溪動脈的每一條分支的血管的健康狀態,其實也是看到了我們自己將來的健康狀態。

身為一國中美術老師,我一直希望能給學生的是他們對生活周遭的美感啟發,不只是美術技巧和知能上的學習和創造,更重要的是對美的啟蒙,對事物美或不美的分辨能力和重視,也就是一種美的覺醒,自然而然對環境的美感要求也會提升,現今台灣大部分的河川及古蹟周圍環境,都需要靠解說才能讓我們透過時空的想像去加強對他的感覺,而不是直接可以從河川及古蹟周圍環境的處理和維護上,來讓我們直接感受到他的力量及重要性,甚至於他的美好,但既然已經如此,一切也都要從這樣的認識課程開始,漫步在一個你從不會想停留的地方,親近並看仔細她、認識他的內涵和在土地上扮演的的角色,讓我們有機會把眼睛的焦聚放在我們珍貴的河川和土地上的每一個小角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