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論壇的回顧與展望

回張則周主任文集精選

公共論壇的回顧與展望

一、公共論壇舉辦的目的
社大最大的目的是 培育現代公民建立公民社會。現代公民除了要有公民意識及公民素養外,更重要的是要能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因此社大盼望每一位學員都能關心公共議題,尤其是對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議題及政策都有清楚地認識,而且更能有自己的主張,做正確的判斷與選擇。這種訓練固然可在社大的課程裡進行,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公共論壇的場域。

二、公共論壇的回顧
板橋社大的公共論壇在創校之初,即已開始籌畫及舉辦,迄今進入第五學年,每學年實施後都做一檢討,以作為下一學期改進的依據,以下僅就過去的經驗作一簡單的回顧與檢討。

(一)實施的簡史、方式及特色
1999 — 2000 年:於學期中,在每週六下午於板中的公共空間舉辦公共議題講座,要求學員每學期至少參加五場。
特色:議題規劃以公共議題為主
檢討:議題多元,但無法有效提升學員參與率

2001 — 2002 年:於學期中設置「公共論壇週」,以單一主題如「核四與生態」、「水資源」規劃系列五場講座,當週課程停課,要求講師與學員一同參與講座與討論。
特色:議題環繞一主題做一系列之討論,有些學員會連續一週都來參加
檢討:議題較單一,對此主題不感興趣之學員參與度不高

2002 — 2003 年:於學期中設置「公共論壇週」,針對不同領域課程規劃相關公共議題,如肢體領域課程規劃「看不見的雲門舞集」主題;藝術領域規劃「什麼是公共藝術」主題;語言課程規劃「學外語的省思」主題;科學領域規劃「挑戰科學真理」主題;人文課程規劃「哲學裡的對話形式」主題;性別領域規劃「誰是娘娘腔」主題;其他如「如何看攝影」、「馬告國家公園爭議」 … 等等十六場議題講座。同時輔以參加五場公共論壇者,可優待選修學術課程學費,以及鼓勵講師將相關主題溶入課程教學等方式,來鼓勵學員參加。
特色:依各課程領域規劃公共論壇主題,講師與學員反應均良好,參與度亦高
檢討:講師反映,主題應選擇更貼近民眾的生活;因此組成「公共論壇規劃小組」進行相關議題規劃。

2003 — 2004 年:以「教改是否使孩子學習更快樂」為全校討論主題,利用 2-3 個月的時間鼓勵學員及講師發表相關言論,並透過班級組織將所發表之言論、文章,分送至每班,同時於公佈欄開闢專欄「公共論壇發聲」,以行政支援,鼓勵講師及學員針對議題討論。
特色:對一個重要問題全校師生共同討論,進行 2-3 個月;利用大字報的方式以文字對話;希望師生勇於表達,勇於批評但必須根據事實,言之成理
檢討:張貼與發送之言論引發學員之間口頭討論居多,發表文章較少。且由於議題範圍較廣,發表文章多無法鎖定主題,容易失焦。

(二)教師與學員的反應及成效的評估
1.由於行政人員大力的宣傳與鼓勵,有理念的教師的配合以及實施方法的改進,參與公共論壇的師生已逐年增加,但學術課程與社團課程的師生一直較生活藝能課程的師生參與度高,很多不願參加公共論壇的師生認為這與課程無關,甚至認為公共論壇已影響到他們上課的時間。
2.公共論壇在主講人或引言人對議題分析後,能提出問題或見解的人並不多,大部分的學員是以聽講的心情來參與,能相互討論的人僅是少數。
3.有些來社大超過三年以上的學員,除了受到公共論壇的影響外,也受到社大整體氛圍的薰陶,已漸漸增加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如參加志工社、環保社以及對弱勢的關懷與幫助。

三、未來的展望
公共論壇既然是社區大學中重要的一環,今後,必須不斷檢討與縝密規劃,使師生都能瞭解公共論壇的重要性,自動地積極參與,以下僅就過去的缺乏提出三點改進建議:

(一)慎選公共論壇的主題

(二)提供參與者與議題相關之資料:在認識新知或討論之前,學習者必須具備一些相關的基礎知識。尤其是在以問題為出發點的公共論壇,參與者更應事先搜尋及整合相關資料。學習者的經驗與知識越豐富,知識視野越易開拓,思維能力也越易增加。
1.由講師提供資訊:講師在課堂中不宜只講述自己的觀念與理念,而應在不同的場合中提供豐富多元而生動的資料 (書籍或影片),讓學員帶回家認真閱聽。仔細體會與思索,做好課堂及公共論壇討論時的準備。
2.鼓勵學員閱讀及蒐集資料:養成每天閱讀新聞和書籍的習慣,並自動至圖書館及網路搜尋與公共論壇和課程討論相關的資料。
3.向社運團體索取資料:像環保聯盟、土地倫理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色陣線、美濃社區發展協會,台灣環境權益促進會都保存著非常完整的台灣環境及文史的資料。

(三)養成與人討論的習慣:討論就是一個人的主體經驗與外在的客體經驗的碰撞,經過反複思辨的過程,才能檢驗知識的真偽,並開拓自己的知識視野。在此過程,正是訓練獨立思考最自然的方式,所以討論是社區大學學員最重要且不可少的一種學習方式,要能使公共論壇發揮功效必須在平時就養成與人討論的習慣,討論可以在校內外與不同身分的人進行。
1.師生或學員間課堂內外的討論
2.社團內的討論
3.公共論壇的討論
4.社大間的討論
5.社區內的討論
6.社運團體間的討論
7.家人及親友間的討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