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公民社會啟動的機制
尋找公民社會啟動的機制 - 拜訪公部門的背景
陳健一
一條河流的髒,已經不是一天、兩天,板橋的湳仔溝、土城的清水溪、新莊的塔寮坑溪、三重的塭仔圳……,所有台北縣溪流都淪為「臭水溝」。這樣的事不是兩年,是五年,是十年,是二十年,是三十年,是四十年……
這樣的事,河流兩岸的居民看到了嗎?政府看到了嗎?困惑嗎?想到怎麼做嗎?
我想說的是,一條河流髒個一、二十年,民眾很少講話,也沒有動力了解,或提出尋求改善的意見。事實上,從歷來選舉的訴求,地方版的新聞消息觀察,幾乎沒有人用水髒做努力的訴求。這一現象說明台北縣民加諸河流的冷漠態度。是這樣的疏離,才使政府淡漠污水的整治。
唉!民眾這方面的無知該被「啟蒙」了!
關於土地上的住民,過去五十年來,我們有自由民主的啟蒙,有民族主義的啟蒙,有社區產業底總營造的活動,但是社區公共意識卻仍處在盲昧、疏離。大家對於社區所在的公共事務的冷漠,才是官僚體系、中央決策和民意代表怠忽的主因。
質言之,是這樣的民眾結構,使今日河流的水髒到這樣的地步,怎麼辦?怎麼辦?土城在辦美美的桐花節,卻沒人提醒腳下的河流很髒!板橋旁有美美的高灘地,卻少有人困惑於高灘地邊的河水好墨黑?
是什麼樣的政治氛圍?是什麼樣的教育結構?是怎麼樣的社區意識,是怎麼樣的愛台灣、愛土地想法?讓河流的髒不被民眾看到,不被重視?
板橋社區大學做為一個公民社會的發想及教育平台,面對這樣的現象,該扮演什麼角色?該參與哪一種有價值的作為?
就從關心那條河開始吧!
所以我們來了,我們到訪大漢溪溪畔,佇立湳仔溝現場,站在被加蓋的公館溝邊,探尋河流的現況,了解公部門的作為,思索板橋人和河流倫理關係的處境。
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釐清了河流歷史文化脈絡,河流生態面相,以及片段發生在河域上的當代現象,但是更進一步,有關這個時代的人加諸這條河流改善和努力,我們並不了解;在報紙上,在網站中,我們找到的只是斷簡殘編;我們甚至找不到政府在這方面的想法和已經在努力的現況。其間,我和伙伴們偶爾會從部份消息間,聞到不尋常的氣味,看到河川現象不對勁的表面,於是勇敢提出狀似有理,卻少有根據的想法。其間表面的義正嚴辭,更凸顯我們無知於政府幾年來在這條河川的作為。
台北縣的水是黑的,這是事實,但是做為經理淡水河流域水質的主管機關這幾年來做了什麼?我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於是,我們到訪板新水廠,實際了解板新水廠水資源的經營情形;我們到訪水利及下水道局,理解台北縣政府加諸河流污染的努力和作為,我們也親炙污水下水道幹管佈建的現場,實際了解污水下水道的進度。
「要把事情做好,很難。」
在第一現場,我們看到公部門公務員的努力,也感受到他們在資源有限、民眾疏離、權責層級不足的困窘。
「養民意!把民意養出來!讓民眾知道,支持這樣的事。」我們意識到民眾無知、疏離這樣的事,也感受到第一線公務人員的無奈。
「沒有民眾支持,徒有理念是行不通的。」
污水下水道的佈建沒有民意,板新水廠不佳的水質也少被民眾知道。這樣情境下,中央政府想要積極提供資源也很難。
和第一線的板新水廠主事者接觸,和台北縣水利和下水道局官員接觸,我們理解到板橋地區自來水問題的核心,也可以諒解污水下水道進度無法加快!水廠集水區、保護區的管理及水質的開發,不是自來水公司可以獨立承擔的,更高層次的中央決策單位,長期未曾正視,該是主因吧!
立法院忙於「意識形態」與內鬥,六年國建旁落了,台北縣錯失一次獲取大量資金興建污水下水道的機會。近期行政院「二○○八國家建設」目標包括污水下水道,只是相關經費預算仍躺在立法院,使得處在「二○○五年」的台北縣水利及下水道局找不到「做更多事」的基礎!
自去年底,板橋社大陸續拜訪了幾個公部門,我們感受到地方政府資源及權責不足的無奈,我們也意識到社區大學做為公民社會啟蒙平台角色的使命和位置。
接下來,該是善盡我們這樣角色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