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主義陰影下的社區大學運動
發展主義陰影下的社區大學運動
詹曜齊
社區大學在台灣興起至今已有五年的時間,五年中這個新興的社會運動 1受到各方的支持,也同時遭遇各種質疑。簡單的支持者大部分是以樂觀其成的態度對這個社會運動的新形式寄予厚望,至於質疑者,以目前各種理論的呈現來觀察,雖然關心的重點有所差別 2,但最終的立場並不一定是向著社區大學的「存在意義」而來。來自學界、社會運動圈內的討論,通常伴隨著對社區大學運動屬性、定位、路線的焦慮,它們集中顯現在幾個社區大學重要的立論基礎上,如「知識解放」與「公民社會」 3,有些討論則純粹以更宏觀的角度來為全球化之下的台灣社運動尋找出路 4,至於由社區大學裡的工作人員所發起的各種討論,因為有來自教改團體與傳統社會運背景的不同,故而討論的方向時常出現歧異 5。換言之,因為各方試圖定位社區大學運動的理論介入十分蓬勃,加上學校實際運作時受限於不同地區因時、因地制宜的行政措施,使得理論的生產雖然快速,但卻始終無法對真正的運動方向產生具體的影響。理論與實務的落差,或者說,企圖將實際運作時所遭遇到的各種難題用理論來做事後的詮釋,都不可避免的出現解釋上的盲點。
對社區大學發展方向著墨甚多的論述有來自學界、運動圈、或者通俗性的評論。不管進行的方式是補充黃武雄的空白處或者跳脫出新的規模,一般而言,從社區大學的課程出發,進而提出一整套與社區大學定位相關的路徑分析,從而進行與台灣現存社會狀態的接合仍然是所有相關理論的主要操作模式。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可以發現,之所以造成社區大學發展方向的分歧,除去地方性的行政措施外,真正的問題出在理論背後對台灣社會的性質與社區大學可能有的作為、期待差異所致。
今年十二月,台北縣議會在年度預算案中通過刪除台北縣政府補助縣屬九所社區大學的經費一千二百五十萬,議會刪除預算的理由摒除政治折衝的想像外,在見得到的說詞是,議員們認為社區大學所開的課程與補習班幾無二致,縣政府無理由編預算補助補習班。這套說詞關係到議會對社區大學的認識,也牽涉到今後地方政府對社區大學的態度,同樣重要的,也讓所有關心社區大學運動的人理解到,怎麼樣來定位自己,可能是一件從來就沒有做好的事。在台北縣議會爆發刪預算的風波後,幾天之內,所有與社區大學相關的人員發起各種不同形式的搶救活動。伴隨著搶救活動的進行,不管是與地方政府的協商或是直接向中央政府求援,過去四年裡與社區大學相關的各種理論幾乎都在短短幾日內重新出現一遍,包括對公民社會的解釋、對社區大學的學歷認證、課程內容的安排等。其中,由彭明輝所提學歷認證的訴求策略發展出來的論述最具有代表性,它將社區大學的定位引入一個與黃武雄全然迥異的方向中。
黃武雄對社區大學爭取學歷認證向來不遺餘力,在他的分析下,學歷認證是與「反菁英」思想並存的。黃武雄認為「學歷取決於套裝知識的訓練程度。當我們相信套裝知識只是人知識的一部份,只是知識的依類型;當我們相信人更真實的知識,蘊含於經驗知識之中;當我們相信套中知識的主要功能在於培養專業技術,造就資本主義的經建人力,而非啟迪人的心智;當我們相信只有經驗知識才能促發人的知性成熟,協助人建立新的世界觀,那麼教育改革便出現了曙光,而學歷主義者以套裝知識的訓練,來將人化分階級的論述也將近退失據,只有瓦解一途。」 6,黃武雄認為,社區大學要推展的是一套與菁英思想相對立的「經驗知識」,而造成菁英思想的主要來源是學歷主義者的套裝知識。在這裡,黃武雄理解下的菁英思想成了構成現存社會的主因,既是為資本主義社會培育經建人才,也是劃分階級的論述。黃武雄的理論近十年來成了台灣教育改革的主流論述,從 1991 年的「 410 教改運動」開始,他的主要理論都鎖定在教育資源的分配正義原則、反菁英思想,希望「民間透過參與公共事務,參與教育重建,甚至教育重建的過程,去形成現代社會的新價值觀」 7。這些抽象的理論化為具體的實踐,就是由他所主導的社區大學。幾年下來,與社區大學相關的論述不斷生產出來,對於黃武雄的理想大都維持相當的理解、尊重,圍繞在社區大學左右的務實性作法也以不違背知識解放與公民社會為原則。但在此次預算被刪的聲援中,逐漸有一股新的訴求出現。
在這次的聲援活動中出現一種公開向教育部的呼籲,這種提法認為,社區大學的學歷認證問題應該由中央政府統一處理,最好的作法是類似韓國的「學分銀行」 8。韓國政府為因應全球化下的國家競爭力問題,對學歷採取開放的態度,只要修習足夠的學科,在累積到一定的數量後,韓國政府即發給大學畢業證書。換句話說,社區大學今後可能的發展方向是與國家競爭力互為依傍。而,國家競爭力或個人競爭力的提升之必要是因為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這與黃武雄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下的台灣現況其實並無多大分歧,所不同的是,黃武雄提出的社區大學方案是一種檢討與反省的立場,在某些課程的方向性上甚至於是背著資本主義的邏輯而來。而學分銀行所提出的策略正好相反,它在面對全球化壓力下的態度是積極的,並且試圖將由民間所發起的社區大學運動當成一種與國家競爭力並存的全民總動員。從這兩種對社區大學不同的立場上可以看出,真正影響他們對學歷認證態度的,不是一種說服政府的策略,而是背後對國家整體發展的看法、理解不同所致。黃武雄的看法未必是「反資本主義」發展,事實上,他在對社區大學的課程安排中留有不少「空白處」。這些空白處造成不少對社區大學定位的補充討論,但從他對瀰漫在社會中菁英思想的反省可以確定,面對資本主義無所不在的滲透,黃武雄即使沒有提出他個人終極的方案,也不是毫無抵抗的將民間興起的力量再次擠壓出去,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而束手就範。
學歷承認方案並不是在一個全然沒有脈絡的狀態下被提出,事實上,在面對地方政府無力支援而議會刻意打壓的環境中,將學歷認證與社區大學存在的意義相連也不會僅有時宜上的考慮而已。在面對教育部時以韓國為鏡,借他山之石,想進行說服的是一種與國家競爭力同等的想像,只不過這個這個執行面將由國家進行。社區大學近幾年所著意推廣的「公民社會」在黃武雄的理解下或許將處於與國家相抗衡的狀態,至少這股民間力量仍具有反省的可能性,它的走向是一股自主的、試圖突破所有宰制關係的民主精神。但在學分銀行對學歷認定與接下來課程必然要有的專業性上觀察,所謂「公民社會」不可能再成為社區大學進行社會運動時的主要訴求,相反的,它將成為國家力量進行收編時的絆腳石。
社區大學工作人員的內部討論會中類似的言論並不少見,第四屆全國社區大學工作研習營中,葛皇濱在一篇將電腦上升至「創世紀」地位的文章中提出過類似的看法 9。葛皇濱說「現在不會有人說要放棄對火的使用。因為火已經變成生活中部可分割的一部份,用他烹煮食物、釋放能源、發動機器、製造商品,當然也接受它帶來許多問題。我們是習慣用火的世代 10(?),實在無法想像沒有火的世界人要如何生存。」 11,人類使用火的時間短於沒使用火的時間應該是無足爭議的了,即便是沒有火的那一段歷史有人存在也不是那麼難想像,那應該也是真實存在過的。葛皇濱的意思是想說,電腦的使用是一個既存的事實,就像火對人類的意義一樣,而社區大學不應該「隨便對科技下一工具理性就是不好的論斷」 12而認為電腦課不應該在社區大學推廣。事實上,「科技好不好」與「工具理性好不好」應該是兩個不一樣的提問。「科技好不好」是一個科學哲學上的大問題,它還應該有些其它的條件進來一起討論才會有意義,否則就像「人活著好不好」一樣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
至於「工具理性好不好」 13 ,這得從工具理性這個詞的使用來看,法蘭克福學派的霍克海默認為,科學技術既是生產力,又是意識型態,作為生產力,科學技術滲入社會組織,形成一種控制人和自然的的力量,形成虛假意識,從而迎合了社會統治的需要,科學技術自身成為統治的合理性手段,於是技術的合理性轉化為統治的合理性。馬爾庫色則認為,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裡,科學技術的工具理性或目的理性控制了整個社會,執行著意識型態的功能。「工具理性」到底好不好呢?答案應該很明顯。哈伯瑪斯與他前面兩位前輩的立場稍有差異,他認為 ,科學和技術並沒有一開始就潛在著遊街及利益和歷史狀況所決定的政治內涵,只有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科學技術才能成為意識型態。而這又與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出現的強化國家干預和科學技術成為第一位生產力這兩大引人注目的歷史趨勢有著密切的關連。這裡的「工具理性」好不好,答案也應該很明顯。葛皇濱樂觀的科技大夢正好是把電腦這種新科技視為無可挑戰的生產力,它會將人類帶入一個創世紀中。葛皇濱欠缺的是一個對台灣社會的分析,似乎在這裡人們必須毫無條件的接受、學習新科技、新技術,「公民社會」只是一個靜態的等待接受洗禮的團體。工具理性的問題應該放在這樣的脈絡來思考,否則討論將變成僅是對一個名詞的個人好惡選擇。
面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發展,所有用來解釋台灣社會的理論都出現對這個趨勢的焦慮,科技、或者經濟上人口素質的培養方法表現的正是這種反應。以教育改革為研究的學者中不乏類式的視野與定位。例如,戴曉霞對教育改革的看法就一種典型 14 。在戴曉霞的研究中,教育改革是一個不得不然的作為,因為只有新的教育形式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可能適應新社會,而未來的社會在生產意義下是一個典型的「後福特主義」時代。戴曉霞提出的方法改良有三種,以問題為中心、以人為本、重視團隊精神。這些方式的進步意義在於,根據她的調查,大部分企業主對未來員工能力需求的走向正是如此。相對於傳統教育的知識累積、國民性格的培養等等,戴曉霞更直接了當的將教育視為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的附庸者。
教育,在意識型態上扮演鞏固體制的角色,縱使不是唯一,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這個對既存意識型態的服從(或共塑),在現代國家的體制下應該有什麼能為,或許仍是一個眾說紛紜的狀況,它可能包括國家意識、民族意識的塑造或健全的個人進入全球化的取徑。正如民族主義在全球化氛圍下被召喚一般,同時可能隱含著抵抗、與進入兩種不相容的的動機。放棄將教育改革的高度與全球化的內涵一同思考,至少在彭明輝、葛皇濱、戴曉霞的理解上,我們看到的僅是對落對、邊緣化的憂慮,而不是對社會的變遷進行脈絡的理解。換句話說,把社區大學的課程內容、學歷認證與個人適應經濟形式的變化作緊密的掛勾,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對發展的認識心態。這種心態以為,個人的反省、抵抗,面對資本主義的邏輯是無力的,至少適應它的能力比解釋它的能力更重要,也更務實。基於這樣去脈絡化的定位社區大學運動,從而我們將無從去分辨彭明揮與戴曉霞對整個國家的發展與個人發展之間的連帶有任何差異,甚至於,類似這樣從適應能力著手的,其實也是僅一種現代化理論的延續 15 。
從台北縣議會的刪除預算爭議中,可以發現,議員認為台北縣的社區大學與補習班無異,而補習班是民間產業,地方政府不應該補助補習班。站在支持社區大學運動的立場來看,爭辯社區大學是不是補習班應該從哪裡著手?從課程內容來理解或者從眾多社區大學工作人員引以為傲的「學術性課程」做分野,其實都或多或少走進補習業的陰影。
補習業在議員的認知下是一個民間的營利團體,但不代表它沒有存在的價值,在補教業的分類中有相當高的比例是在進行人才的培訓與專技訓練,而非全部的補教業都是以休憩、娛樂為主。放大一點來看,台灣社會對專技人才的養成一直存在著渴望,這種渴望當然來自於進入社會經濟體制求取個人發展的動機。所以各由民間與官辦的訓練機構不斷的延伸,這些機構模糊掉民間與官方的差別,它所依傍就是一種國家認證或機構認證的權威。台北縣議會質疑補習班化是在一種簡單的「自由競爭」市場運作下的思考,如果是專技的、與經濟能力培養相關的技能,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有沒有可能行政輔助?而社區大學面對這樣的質疑,應該做的釐清是什麼樣高度的釐清,這將不只是一次簡短的呼籲與聲明而已,而是應該回歸社區大學運動被提出時參與者如何界定台灣的社會性質,並且,以社會運動為理想的社區大學如何設想自己的位置。
台灣的經濟能否持續發展一直是一個全民話題,民間質疑這套意識型態的聲音向來十分薄弱,國家發展、個人發展、經濟競爭力的發展向來被視為整套的環節,缺一不可。黃武雄提出的社區大學運動以知識解放與公民社會為運動內容,雖然不一定給這股民間的力量預先設定「反發展」的立場。但從他質疑菁英思想時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反省,對私人生活領域不斷被大量商品入侵的憂心,甚至於強調從經驗知識出發的知識解放以反對學院菁英知識,我們可以理解,這不是一種對經濟發展模式漫無節制認同的立場。
公民社會的理想猶有待許多細部描繪,它是否可能製造一個更強大的商品社會?或者不可避免的與之殊途同歸?這都必須在社區大學運動的後續作為裡觀察。但黃武雄曾經提出的視野值得在這股社區大學與補教業合流的的質疑聲浪中再度被重視,社區大學需要與補教做什麼樣的區別?需要區別的僅是補教業而已嗎?包括體制內大學裡的專技訓練教育,也就是黃武雄認為的菁英思想該不該在這裡再進行一次與台灣經濟發展相關的深度耙梳?社區大學學歷該不該視為全球化衝擊下的個人職業再訓練認證?這些看似只因應公權力質疑的說詞,背後其實代表著對經濟發展的態度與反省立場。黃武雄面對議會膚淺的污名曾經感慨的說,民間力量的興起是不容易的,在政黨生態複雜的社會脈絡裡,民間力量常常是被夾殺的犧牲品。但他的感觸提醒我們,遭受擠壓的原因或許與需要鼓動的理由是相同的,更最重要的是,對不同社會力的認識所提出的會是不同的策略,有時這種策略甚至於讓社區大學進一步退兩步。辯論社區大學與補教業的差別,也許該讓一切都回到源頭來重新思考,包括學歷與課程內容。社區大學的存在到底最主要的批判對象是什麼?確定這個前提之後,我們才有可能追蹤到每一個策略背後的動機。
黃武雄, 1995 ,《台灣教育的重建》,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武雄,<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
黃武雄,<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談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
板橋社區大學, 2002 ,《衝撞集》,板橋:板橋社區大學
趙剛, 2001 ,<為什麼反全球化?如何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四期
戴曉霞, 2001 ,<全球化及國家 / 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絡分析>,《教育研究集刊》
葛皇濱, 2002 ,<燎原之火:電腦與網路的創世紀神話>,《第四屆全國社區大學工作研習營》
哈伯瑪斯, 1999 ,《作為意識型態的技術與科學》(李黎、郭官義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
霍克海默, 1989 ,《批判理論》(李小兵等譯),四川:重慶出版社
赫伯特 . 馬庫色, 1990 ,《單向度的人》(劉繼譯),台北:桂冠出版社
1 關於社區大學的社會運動定位一直是教改界的爭議,傳統成人教育認為社區大學是成教的一種形式。黃武雄則不止一次認為社區大學有為可能再度興起的社會運動培養進步人口的任務。
2 文山社區大學主任蔡傳暉認為,社區大學的運作人力超過教改界所能負擔,社區大學的經費、課程、理念等問題疊床架屋任何一個環節都耗費人力。他提意是否應該將重心轉往九年一貫的學程設計,並認為從國民性格的形塑角度著手或許可舊社區大學現在面臨的問題。
3 文山社區大學發行過與社區大學相關的論文集,板橋社區大學也發行過探討知識解放意涵的刊物 — 衝撞集。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每月發行社大開學,內容除各校經營狀況介紹外,也有相當大的篇幅用以探討社區大學相關理論。
4 趙剛在「為什麼反全球化?如何反?」一文中認為,包括社區總體營造、以地方空間為基礎的認同政治面對全球資本主義的浪潮明顯出現解釋的盲點。事實上,這兩大主要理論有相當多的社區大學是以其為支撐的。
5 新竹青草湖社區大學所架的設電子討論網站 twcu 中經常出現對社大看法不同的討論。
6 黃武雄,〈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 – 間談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
8 學分銀行的提出與台灣成人教育界的推動有關,在台北縣議會刪除社區大學預算的事件之前兩星期,成人教育學界正好舉行過一次關於韓國學分銀行的學術研討會。
9 葛皇濱的文章其實理論的推演並不細密,結論也顯得牽強而突兀。選擇以他的文章進行討論,著眼的是他對科技的樂觀態度,這種對新技術與社會關係不加反思的言論背後所代表的對發展的焦慮才是本文以它為標的的理由。
10「世代」這個詞在這裡使用令人困惑,有不習慣用火的「世代」嗎?但為尊重原作者仍以原文照錄。
11葛皇濱,〈燎原之火:電腦與網路的創世紀神話〉,《第四屆全國社區大學工作研習營》
13 葛皇濱對「工具理性」此一名詞的理解與使用時機同樣令人困惑。學術名詞有它一定的意義,在此意義下使用者去使用它或者對它的內涵質疑。但葛皇濱在此不是進行這兩種策略,而是一種對名詞使用的誤解。舉例來說明,比如,我們會說:「不應該隨便下階級壓迫就是不好」嗎?
14 戴曉霞,<全球化及國家 / 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絡分析>,<教育研究集刊>, 90.07
15 現代化理論認為,國家按照一定的進程進入現代化,而與之相映的文化必須也以現代的文化形式出現,否則將成為國家現代化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