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103 水圳歷史與文化導覽

6 月 2nd, 2017 // In: 板橋社區大學課程 // By: Comments 0

課程編號 172103
課程名稱 水圳歷史與文化導覽
課程講師 林煒舒
課程主旨 中國有「萬里長城」,臺灣有「萬里水圳」。「水圳之島」的臺灣,四百年來經歷荷治、鄭治、清治、日治、民國時期,總共開拓水圳60,553條,圳道41,397公里,足可繞地球一周。臺灣文化究竟是與溪河較為親暱,還是與海洋互相通融?或許我們可以說:原住民族屬於山林、海洋的文明,閩客漢人則為水圳、埤塘的文明形式。水圳滋養著土地,讓缺水的島國,呈現出勃然生氣。引自山林的水圳水,蓄下70%以上的水資源,灌溉著平原、臺地與丘陵,也養活了2千3百萬人。由於城市化、工業化的影響,水圳的生命與樣貌,也正起著極重要的變化,並承擔起發展與經濟成長的重責。本課程將透過水圳、埤塘作為匙鑰,深入瞭解臺灣島嶼的美麗與哀愁。
講師簡介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兼任講師、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所開通識課程【歷史與思想】曾獲得教育部《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劃》「績優課程」獎。「水圳開拓與文化發展」課程獲得教育部二度課程獎補助,及教育部「磨課師」課程獎助。著作《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切.格瓦拉: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故事》等十餘部。能背誦《孫子兵法》,熟讀《金剛經》、《莊子》、《西方的沒落》等東西方典籍。
上課時間 週二 晚上19:00~21:30
上課地點 板橋社區大學 忠孝國中校區
選課條件 想要深入認識水圳埤塘與臺灣文化的連結者
課程大綱與進度
週 次 內 容 週 次 內 容
第一週 主題:緒論、水圳之島─台灣的萬里水圳
1.主旨:「水圳是台灣的微血管,埤塘是台灣的腎肺」,四百年來自荷蘭人進入台灣統治之後,農業發展就成為經濟與產業發展的主軸,因此水圳埤塘的開鑿成為重要的事物。台灣堪稱「水圳之島」,其數量極其驚人,每年為截留下極其可觀的水資源,為缺水的島嶼帶來勃勃生機。台灣文化和水圳無法分隔,透過課程的講授,能讓大家認識水圳埤塘的重要性。
2.講授內容:四百年來歷經荷蘭、鄭氏、清代、日治、戰後時期的變遷,台灣島開鑿了多少水圳與埤塘?水圳埤塘在每個時期都為台灣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關鍵作用,更與人民的生活緊密結合。
第十週 因第九週教學參訪,合併上課
第二週 無定溪河─台灣的溪河特性
1.主旨:台灣河川的特徵是:河身短、坡度大、水流急,最長的河川濁水溪只有186公里,但是坡度可達到1/46,因而造成上游降雨之後,幾個小時之內就已經流到海洋。
2.講授內容:台灣有多少條「濁水溪」?自先民拓墾之後,台灣的河川命名方式,就呈現出與大陸具有差異性的台灣特色。為什麼先民在口語上,把台灣的河川都稱作「圳」?
第十一週 水色嘉南─嘉南平原的美麗與哀愁
1. 主旨:嘉南平原是台灣的糧倉,但是在八田與一建設嘉南大圳之前,嘉南區域的15萬甲土地,大部分都是「看天田」。1920年台灣總督府調查嘉南平原的旱田面積與比例占,約總耕地面積的2/3,水田面積的比例甚低。由於缺乏大型的水圳設施,留不住水資源,直到烏山頭、曾文水庫的建設完成,才解決缺水的重大難題。課程將深入討論嘉南平原的地理環境,以及嘉南大圳興建的辛酸歷程。
2. 講授內容:嘉南大圳完工時,是亞洲最大的水力工程;烏山頭水庫是台灣唯一,世界上僅存的「半水力淤填」式壩堤,因此具有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八田與一銅像從消失到重新設立的傳奇故事,也是課程講述的重點。
第三週 母親之河─濁水溪的三百年
1. 主旨:「濁水溪已經出代誌,濁水溪要來報寃仇」,台灣溪河被利用的極致,莫過於台灣人的「母親之河」濁水溪。課程將從上游源頭開始講解,帶領大家逐步認識這條台灣最大的水圳,四百年來從「無定之河」到「永定之河」的變遷歷程。
2. 講授內容:台灣最大的「厭勝物」,就在濁水溪的南北兩岸,這是什麼原因所造成?延著濁水溪兩岸形成那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水崇拜信仰文化?母親之河的源頭,您知道在那裡嗎?台灣最大的水庫,為什麼不是曾文水庫?
第十二週 大庄寶桑─馬卡道拓墾後山歷程
1. 主旨:清代屏東平原上存在著鳯山八社,此地原住民族為西拉雅系統的馬卡道族。19世紀中葉學習到漢人建造水圳技術的馬卡道人,翻山越嶺到達台東、池上、長濱一帶定居。隨著漢文化的強勢侵蝕,馬卡道族非但成為後山區域的農耕民族,也完全喪失自己的語言與文化。課程將以馬卡道人進入後山前後的族群與文化發展談起,逐步帶領大家認識從游耕、游獵為主,走入定耕的變遷歷程。
2. 講授內容:自古以來浸水營古道就是東部與西部間的原住民族,相互往來交通的要道,但是馬卡道族卻選擇走布農族為主的山徑,遷徙到台東。在什麼背景下,讓馬卡道人選擇到後山尋找桃花源之地?馬卡道族語中Takau是竹林之意,因此漢人將馬卡道族居住的地方稱做「打狗」,這是高雄舊稱「打狗」的由來。
第四週 工農搶水─濁水溪的歷史難題
1. 主旨:台灣最大兩個工業區,分別座落在濁水溪南北兩岸。八輕被擋下來,但是六輕卻在濁水溪南岸,日以繼夜的吸吮著母親之河的奶水。透過課程的介紹,大家將能深刻當發展農業和工業都需要的水資源,讓濁水溪從年年發大洪水的河川,變得河床乾涸,所必須面對的環境災難問題。
2. 講授內容:台灣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地方,不是新聞媒體經常報導的屏東沿海,而是濁水溪南北兩岸。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濁水溪都以「母親之河」的姿態,帶動經濟發展。然而,濁水溪逐漸枯竭的原因何在?母親河被吸乾了,台灣人的生活與經濟發展,還有未來嗎?
第十三週 瑠公傳奇─瑠公大圳的轉變與新生
1. 主旨:瑠公圳台北盆地的傳奇之一,在清代乾隆年間由郭錫瑠所興建。目前幾乎都加蓋變成排水溝或荒廢,僅存台灣大學附近仍殘留幾段水道。課程將讓大家能深入認識台北盆的拓墾與瑠公圳之間的關係。
2. 講授內容:被加蓋後的瑠公圳,能不能把它變成台北的清溪川?
第五週 蘭陽隘界─噶瑪蘭的拓墾與水圳
1. 主旨:嘉慶元年吳沙帶領具有軍事型態的拓墾集團,進入蘭陽平原之後,沿著雪山山脈到中央山脈的邊緣,建立了一系列的隘防組織,也因此蘭陽區域的地名和空間結構,形成與西部全然不同的風格。課程將讓大家從沿山修築的「隘界圳」開始,認識蘭陽平的開拓歷史。
2. 講授內容:蘭陽平原的主要族群與文化,為何不是噶瑪蘭?台灣西部已經很難看到平埔族的地名,但是在這塊土地上為何還能看到「淇武蘭、奇立丹、加禮宛」等等地名?這些地名是宜蘭的歷史與文化密碼?
第十四週 滄海百年—阿罩霧風雲
1. 主旨:霧峰林家是源自漳州平和縣,1746年渡海來台。直到第三代林甲寅從原先大里杙遷到阿罩霧,以阿罩霧圳的開拓為契機,逐步經營成為台灣五大家之一。課程將把霧峰林家的發展歷程,連結中台灣區域的歷史與文化。
2. 講授內容:「三代民族英雄,百年台灣世家」是對霧峰林家的歷史,最佳的寫照。
第六週 洄瀾平野─吉安大圳與日本移民村傳奇
1. 主旨:花蓮平原原為南勢阿美族與撒奇萊雅族的傳統領域,但是在晚清時期進行的加禮宛戰役,以及日治時期的七腳川戰役之後,此地就變成無人地帶,並由日本人移居建立「吉野圳」,以及沿著花東縱谷的吉野、豐田、大和等一系列移民村。課程將從原為加禮宛、達固湖灣、直卡萱等原住民族部落談起,讓大家能深入認識與水圳開鑿相關的後山歷史與文化。
2. 課程內容:花東縱谷縱橫交錯的水圳,造就了池上米、舞鶴茶、瑞穗鮮奶等知名物產,這些事物是否都源起於日本人從吉安到台東所蓋起的一系列移民村?這些移民村在1945年之後,為何都變成客家村落,以及客家的住民?
第十五週 活水源頭─台灣的水庫與湖泊
1. 主旨:漢人拓墾時期,因為水資源匱乏的緣故,挖掘數量相當龐大的埤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者,就是在桃園台地上所挖掘的近萬口埤塘。到日治時期引進西方的新式工法,開始建築大型的水庫,取代星羅棋布的埤塘。課程將帶領大家認識台灣的水庫與水圳、埤塘之間的連結。
2. 講授內容:2016年12月,近20年來唯一完成的「湖山水庫」開始蓄水,湖山水庫為人們帶來解決雲彰區域嚴重地層下陷的一線曙光。台灣現存多少座水庫?第一座水庫位於何處?建水庫真的能解決水資源嚴重枯竭的問題?
第七週 千塘之鄉─桃園台地的埤塘與拓墾
1. 主旨:桃園自清代開拓以來,就以「千塘之鄉」為世人所熟悉。但是在漢人還未入墾前,桃園台地上並不存在著「埤塘」,這些埤塘其實都是先民一鋤鋤挖掘而成。桃園台地因為擁有全台密度最高的水圳和埤塘,因此也是土地伯公密度最高的地方。課程將帶領大家認識以水圳埤塘為主的桃園區域歷史與文化發展歷程。
2. 課程內容:桃園的埤塘有那些特色?因為高密度的水圳埤塘,桃園的水生動植物物種是否遠高於台灣其他地方?究竟應該稱為「埤塘」,還是「陂塘」,或者還有著其他的名稱?課堂的講解,將會顛覆您對桃園的認識與想像。
第十六週 結論、八田與一與嘉南大圳
主旨:運用影片,讓大家能了解嘉南大圳的故事。
第八週 北台糧倉─百年風華桃園大圳
1. 主旨:桃園台地是台灣最缺水的地方,因此漢人拓墾才會挖掘出星羅棋布般的埤塘。1916年北台灣第一大水圳「桃園大圳」的動工,迎來改變的契機。今天桃園能夠成為北台灣的糧倉,台灣第一大工業城市,都是從桃園大圳的興築開始的。課程將深入探討,桃園從「三年二大旱」到「北台灣糧倉」的發展歷程。
2. 課程內容:日本人興築桃園大圳的歷史背景為何?大圳在桃園地景上形成那些重要的景觀?
第十七週 公共論壇與社區講座活動、教與學成果研討
第九週 走讀霄裡大圳
1. 主旨:霄裡社為淡水12社之一,屬凱達格蘭‧雷朗族,也是桃園境內凱達格蘭4大社之一。此一區域的地景相當豐富包括:桃園大圳、泉州鴻撫宮、漳州元聖宮、茄冬埤、大火房浣衣池、石母娘娘、喻竹居、寶樹堂、霄裡大池、石門大圳、忠貞市場、清真寺等多元族群與文化,值得細細品味。
2. 時間:週六上午09:00在內壢火車站集合,騎Ubike前往,約下午15:00回程。
第十八週 公共論壇與社區講座活動、教與學成果研討
授課方式 室內講授、互動討論與戶外參訪為主
評鑑方式 上課出席率須達三分之二,參與課程討論
閱讀資料 分室內課和戶外課進行,室內課程以課堂講授、影片賞析、討論方式進行,戶外課進行實訪地點之導覽解說、實地觀察討論。
材料費用 學員需自行負擔戶外課程之車資、保險及餐費、門票等。

回板橋社區大學 2017年 秋季班課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