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02 趣‧遊‧學:人類學家陪你吃喝玩樂

12 月 12th, 2017 // In: 板橋社區大學課程 // By: Comments 0

課程編號 181502
課程名稱 趣‧遊‧學:人類學家陪你吃喝玩樂
課程講師 鄭智殷
課程主旨 「一定要有趣!」是這堂課程的核心價值。趣味不只在趴趴走,而是在共同學習討論後,發現事物的三昧真味,從此長出了探索的第三隻眼,更懂玩、更知玩、更會玩!
人類學說:「Being There!」強調學習研究必須踏出戶外,實際進入場域,才能理解與體會文化。這堂課正以這個精神來設計。課程將以主題來規劃,每個主題都將搭配主題導讀以及與導讀相關的戶外探索,有時也搭配相關的影片,帶領同學從不同的角度,培養出探索的第三隻眼,讓知識的學習從課堂延展到戶外的踏訪,也在戶外踏訪中得到趣味的真味。
講師簡介 鄭智殷,清華大學人類學碩士。長時間參與臺灣社區營造運動、籌備過地方文化館,也出版過繪本與文史書籍。帶領過多屆板橋社大文史調查課程,和同學一起探索地方。學習人類學後,體會到文化多元與相對的意義,希望和同學從各種面向一起討論,共同探索事物背後的脈絡、意義與深層的趣味。
上課時間 週二 下午13:00~15:30;戶外課時間將於室內課告知
上課地點 板橋社區大學 忠孝國中校區
選課條件 所有願意以好玩的心情一起探索知識的同學
課程大綱與進度
週 次 內 容 週 次 內 容
第一週 相見歡。同學自我介紹、認識與學期課程介紹。 第十週 竹塹豪郊(1):北台第一城
新竹舊稱竹塹,由泉州移民王世傑(閩南籍)來此開發,逐漸成為清代北台灣最重要的政經與文化中心。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事件平息後,原隸屬臺灣府諸羅縣的竹塹,鑑於諸羅縣轄區過大,鞭長莫及,至雍正九年(1731年)正式將竹塹設置淡水廳。清朝治臺初期,為了避免流民造反,曾經禁止台灣建造石磚城,因此,竹塹城早期的雛型,是以種植竹圍的方式代替磚牆。1806年,因蔡牽等人侵擾臺灣沿岸,同知胡應魁諭民造土城,爾後築造磚石城垣,名為淡水廳城,又名竹塹城。
竹塹城因亂而生,也因亂而富,這堂課將帶領大家認識這座北台第一城。
第二週 革命風雲(1):國父?革命先行者?
孫中山自1895年廣州起義後,開始流亡海外經營反清革命事業,政治因素使得孫中山長期羈留國外,但也使得他足跡遍各國,具有不同的國際觀與豐富的人際關係。雖然他成為了國內實際政治的邊緣人、局外人,然而經由倫敦綁架事件,孫中山的名聲大噪,成為了一個具傳奇色彩的革命家,他西式教育、西式裝扮、理解西方文化、熟悉西方事務符合了想像中的現代政治領袖形象。八月二十日,同盟會正式宣告成立,在黃興的提議之下,公推孫中山擔任總理,逝世後國民政府更以「國父」尊之。
20世紀是新興國家脫離殖民,建立國家的世紀,孫中山的革命意識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滋長?又遭遇怎樣的困境?當對岸以革命先行者稱之,又代表怎樣與台灣相異的史觀?近年來,針對孫中山的人品、身為「國父」的歷史地位都有相當的翻案文章,這堂課將帶大家一起來探討。
第十一週 竹塹豪郊(2):走踏塹城繁華
清代竹塹地區的商人團體有兩種,一種是清末在中港、香山以及九芎林等鄉街出現的同街舖戶公記;另一種則是進出口貿易商人所組成的郊。清中葉竹塹城首先出現在地的商人團體塹郊金長和,光緒年間又陸續出現船戶團體金濟順與腦郊,顯現竹塹地區郊出現分化現象。塹郊金長和長期以來是竹塹地區最重要的商人團體,清中葉以降,塹郊金長和也以組織的力量參與竹塹地區的政治、經濟、宗教以及社會公益慈善活動。
清朝時代的塹郊就集中在北門大街。至日治時期,大陸貨物仍從舊港上岸,經由輕便車道道北門街長和宮(外媽祖婆),再由此轉運到城內其他地方。北門街前後有兩大寺廟--城隍廟和長和宮,行程人潮匯集的祭祀圈。北門街的繁盛始於清朝,到日據中葉因新竹機場的開闢,中正路的開通、新竹火車站的利用率、行政中心匯集於東門以及日人集中於東區,使東區的經濟活動超越北門。
這堂課為戶外課,將帶領大家走踏這段塹城的變遷與繁華。
第三週 革命風雲(2):影片賞析《築夢者孫逸仙》
建國一百年,也是國父孫中山145歲的冥誕,行政院文建會撥款二千萬台幣,遴選製作團隊完成的117分鐘紀錄片「築夢者孫逸仙」,製作團隊成員的平均年齡為25歲,在研讀了120多本書籍,觀看110部資料片及蒐集1,500張文史圖片,再依照孫中山當年走過的路線,訪過5個國家、17個城市、50多位學者,以年輕人的觀點建構歷史中的孫中山。
本週將透過影片討論這段風起雲湧的歷史。
第十二週 與第十一週合併上課
第四週 革命風雲(3):孫中山在台灣
孫中山曾經四次到台灣。
第一次是策動惠州起義。雖然台灣在清末隸屬日本國,不過孫中山曾經在台北建立起義指揮部,籌劃惠州起義,並擬「觀察華南局勢」伺機潛返,這也是停留最久的一次;第二次是革命成功後,因聲討袁世凱而有被暗殺危機,因此從福州取道台灣東渡日本;第三次經台前往日本,但僅在基隆停留一小時;第四次則僅在基隆港,並未上岸。
本次課程為戶外課,將帶領大家走訪孫中山在台足跡。
第十三週 田野分享:巴達維雅城
印尼的雅加達,舊稱巴達維雅城,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殖民的首要基地,看似遙遠卻與台灣息息相關,因為在荷蘭殖民時期,駐台南的總督必須定期向巴達維雅報告,有所謂的「巴達維雅日記」,記錄了當時荷蘭人在臺灣的所見所聞,是研究台灣史相當重要的文獻。
這堂課將和同學分享當將今巴達維雅舊城的景象,也歡迎同學一同分享自身的旅遊經驗。
第五週 與第四週合併上課。 第十四週 真人圖書館之野餐約會
以「世界咖啡館」的形式,由同學提供各自的人生經驗與故事,猶如一本本的open book,和大家一起做生命經驗的交流。
本次課程將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舉行。
第六週 風雨海上人(1):八斗子的美麗與哀愁
《風雨海上人》是八斗子老漁夫杜披雲以八斗子為背景寫下的長篇小說。
杜披雲民國二十年生,從小生長在基隆八斗子漁村,小學畢業後,雖然讀了一年的基隆水產學校,由於家境清寒,無法繼續供應求學所需,只好輟學出海捕魚賺錢,幫忙維持家庭生計。這位八斗子漁村的老船長謙卑、熱情、感性及深愛故鄉,在「為後代子孫留個根」的使命感驅使之下,完成了三十萬字的《風雨海上人》,一本記錄大海和故鄉歷史的寫實小說,也為八斗子漁村保存了珍貴的地方史料和生活記憶。
人類學的研究中首重民族誌,一本描述在地產業、文化、情感、生活方式的小說,雖然不具學術的嚴謹,卻也具有描述在地文化的民族誌特性。 本堂課將透過《風雨海上人》,帶領大家認識這個小村莊的美麗與哀愁。
第十五週 想念的家鄉味與私房秘境(2)歡迎來到我的家鄉(戶外課) 由同學規劃,帶領大家進入內心的私房園地。
第七週 風雨海上人(2):走讀八斗子
在前週的小說導讀後,帶領同學實際走入八斗子,認識八斗子的人文特色,也認識在青山、綠灣的美景之下,八斗子這個小漁村曾經有的「沒出死一家,要出死一人」的生活無奈。
第十六週 與第十五週合併上課。
第八週 與第七週合併上課。 第十七週 公共論壇與社區講座活動、教與學成果研討
第九週 想念的家鄉味與私房秘境(1):同學分組討論決定地點 第十八週 公共論壇與社區講座活動、教與學成果研討
授課方式 室內講授、互動討論與戶外參訪為主
評鑑方式 上課出席率須達三分之二,參與課程討論
閱讀資料 分室內課和戶外課進行,室內課程以影片觀賞、討論方式進行,戶外課進行實訪地點之導覽解說、實地觀察討論。
材料費用 (1) 課程需求的影印教材、飲食費用與戶外教學交通,由同學依實際開銷分擔。
(2) 課程順序將依實際情形有部分調整;
(3) 本課程不接受單堂同行的親友。
(4) 本課程為戶外課程,全體同學皆需參與社大團體保險。

回板橋社區大學 2018年 春季班課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