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04 聲音製造所
6 月 14th, 2019 // In: 板橋社區大學課程 // By: admin
課程編號 |
192104 |
課程名稱 |
聲音製造所 |
課程講師 |
鄭琬蒨 |
課程主旨 |
人能選擇閉起眼睛,卻無法關起耳朵。聲音包覆在四周,卻容易被忽略。透過記憶、感官、想像與探索,讓我們一起聽見獨一無二的聲音樣貌。 本期課程將從聽覺與聲音理論、聲音藝術作品賞析、行走與深層聆聽、從日常物件玩即興等主題,以群聚創作開發為目的進行團隊體驗。我們將一起走進附近社區,探索常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公園、菜市場、商店街、廟宇…等等。透過每個人不一樣的觀察方式,拋開對這個城市的既定印象,打開聽覺、聆聽周遭環境,透過攝影、照片分享、歌曲傳唱,進一步探討社會、文化、歷史與記憶之間的關係。 |
講師簡介 |
鄭琬蒨。 在台北生活的屏東人,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 聲音藝術所,自幼學習古典樂並演奏鋼琴和長笛,近年來以即興表演和聲音創作為主。曾於台北國際藝術村、失聲祭、東京藝術大學、倫敦當代音樂藝術節、Whitechapel gallery、 White Cube gallery 進行演出。 著迷於聲音稍縱即逝的特性,她的作品從聲音中探究語言、社會事件、環境、族群、動物等議題。曾參與臺中綠圈圈藝術祭、臺北白晝之夜,英國Resonance 104.4 FM廣播節目、倫敦Flat Time House等展覽。2018獲得海外藝遊補助,開始進行長者與聆聽行為的研究,現為「聆聽老靈魂-長者藝術創作聚落」計畫主持人。
楊涵羽 (氰版課程) 自由藝術工作者。為「反面穿舞蹈劇場」的創辦人之一,擔任舞團作品之編導、舞者與音樂設計。工作範疇另包含劇場執行統籌以及畫展策展。同時成立「土鴨工作室」,和台灣紙廠合作開發速寫用畫冊,推廣生活中的速寫文化,並多次主辦「速寫台北」之推廣講座、活動。2016開始編導劇場作品,包含入選台北藝穗節佳作的《洋蔥》、入選國家兩廳院未來實驗室計劃《離開地球表面》,並編導親子節目於台北兒童藝術節戶外社區演出等發表。並以《長相奇特的哈巴狗》展演計畫獲得108年文化部青年藝術人才培育表演藝術類個人補助。
周志勳(攝影街拍) 街拍攝影師。多年記錄台北,拍照捕捉時代流轉的瞬間記憶。堅持底片攝影,135底片機從不離身,每日不間斷的按下快門。台北的大街小巷,都可看見周志勳專注於觀景窗的身影。 |
上課時間 |
週一 晚上19:00~21:30 |
上課地點 |
板橋社區大學 忠孝國中校區 |
選課條件 |
對於聲音、藝文、文化領域有興趣的學員,不需任何專業背景皆可參加。 |
課程大綱與進度 |
週 次 |
內 容 |
週 次 |
內 容 |
第一週 |
認識聲音與聽覺: 聲音是振動產生的聲波,通過介質(空氣或固体、液体)傳播并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當物體振動時,同時伴隨聲音的產生。當振動體不再振動時,聲音也隨之停止。所以從生活的觀察中可以歸納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所引起。在開始聆聽活動之前,必須先認識聲音是如何產生?人類的聽覺又有哪些特殊的功能? |
第十週 |
聲音藝術創作賞析 II: 本課程將介紹聲音裝置 (Sound installation) 的緣起與各種作品。舉凡使用日常生活物件、機械動力裝置、光源、電、超聲波等元素,都是聲音裝置藝術家所會使用的組織零件。 本週將帶領大家聆聽、觀看各種聲音裝置作品,並瞭解作品背後的概念。 |
第二週 |
行走、聆聽、感知: 本課程將帶領大家走進社區與平時居民經常活動的地點(例如:公園、菜市場、寺廟..等),透過步行,仔細聆聽平常忽略的聲音,透過各種聆聽練習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分析各種聲音。在【行走、聆聽、感知】的活動中,讓我們拋開對這個城市的既定印象,打開聽覺,並藉由聆聽探討此地域特有的文化、歷史與那些正在逐漸消逝的聲音。 |
第十一週 |
肢體與感知開發: 身體連結著各種神經和氣場,本課程請到肢體表演者-劉純良,由她帶領大家認識自己的身體,進一步由各種感知連結外界環境,開發肢體。 |
第三週 |
戶外教學:繪製自己的聲景地圖: 1877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這項發明成為人類史上第一次成功將聲音儲存與回放的開端。錄音技術的發明,替我們保存下稍縱即逝的各種聲音,本次課程將帶領大家認識不同種類的錄音器材與麥克風。透過基本的錄音技術和聆聽技巧,我們將走出戶外,以錄音器材錄下自己覺得珍貴並特別的聲音。透過行走於鄰里和鄉野之間,平時習以為常的生活樣貌,都因專注聆聽而重新顯現出來。不知名的鳥叫聲、自然界的聲響、城市裡記憶中的生活,都將被保存下來,成為繪製聲景地圖的創作來源。 |
第十二週 |
記憶裡的那一首歌: 記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五六零年代的人,經歷了台灣社會的改變。在這個活動中,我們將使用物件、聲音音錄音(早期的唱片、街景叫賣聲、把 噗、防空洞警報聲、解嚴時期的新聞報導…)、影片、照片、報紙來喚起自記得卻以為忘記的鮮明記憶。例如老照片裡的摩拓車聲、叫賣聲、 1960年代後期大家都會唱的 童謠、當時台灣的社會環境…等等。 |
第四週 |
深層聆聽: 當我們理解何謂聽覺,便能漸漸開始學會聆聽,活動開始前,讓我們閉上眼、不說話、專注於聲音的樣貌,以冥想音樂、古代歌瑤、氛圍音樂為主題,感受不同樣貌的音樂在當下是如何傳達給我們,平躺在地上,用身體感受聲音的震動,以及周遭環境的各種變化。最後,我們播放大家所錄製的聲景地圖,試著用想像力連結各種聲音是如何產生,進行群體分享與交流。 |
第十三週 |
戶外教學:聽物件述說日常。 生活中的各種物件都有其特殊意義和型態,散步於街道巷弄中,除了視覺和聽覺,也可以拾起各種物件,試著聽它說話。本週將一起步行於戶外場所,結合聽覺與視覺體驗,觀察環境中物件所產生的各種自然狀態(例:聆聽與雨滴在塑膠罐裡的聲音、聆聽攤販煮菜的聲音…等等)。 |
第五週 |
戶外教學:街頭攝影- 我們的視野: 現代人手一隻智慧型手機,也總喜歡隨意拍下想捕捉的畫面。街頭攝影目的是去尋找拍攝街頭上最真實的景象,例如:路人的表情、不經意的動作、人的互動、與環境的關係等等。 本課程將邀請到玩味攝影師-周志龍帶領學員認識各種有趣的街頭攝影作品,透過每個人特殊的觀察現象,一起從影像畫面揭發有趣的事件和當下。 |
第十四週 |
聲音即興開發 (基礎): 接續上週的經驗,本週將請學員各自準備幾樣可以發出聲音的物件,透過即興活動的練習,我們將一起從隨機、直覺式的即興拋接,透過物件回應彼此。 |
第六週 |
擬聲- 聲音製造所: Foley Artist,在國內又稱為擬音師、或統稱為音效師。他們的工作就是根據剪輯完成的畫面,跟著畫面節奏,同步加入真實音效到電影中。比方說電影中角色的走路聲、洗滌碗筷的聲響或小至背景的風聲等等。本次課程將先介紹各種基本畫面所會配置的聲音製造動作,透過練習以達到和畫面同步的效果。接著,將以各學員所拍攝或擷取到的街景畫面,以小組創作方式,自由搭配背後所發出的聲音。 |
第十五週 |
聲音即興開發 (進階): 以聲音重新喚起當下的聆聽時刻,透過觀看國外各種當代音樂的演出片段,進一步接觸實驗音樂,探討即興的意義。 |
第七週 |
日光顯影- 老照片與氰版製作: 日光顯影原理又稱氰版顯影,原理是將檸檬酸鐵銨及鐵氰化鉀混合成顯影劑,再將物品覆蓋塗有顯影劑的媒材,藉紫外線的感光產生化學作用,依透光度將覆蓋物的形狀和紋理轉印到媒材上,成像為青藍色。將顯影劑均勻塗在水彩紙和布料上,帶著從家中翻箱倒櫃找出來的底片,或是任何實物,都可以在日光下曬出影像。 |
第十六週 |
分組展演發表與討論課程尾聲,共同開發創作呈現並互相討論作品。 |
第八週 |
回憶盒製作: 經過老照片、記憶中的聲景和逐漸消逝的聲音,我們一起來製作回憶盒。每個人都可以在廢棄雜誌、織品布料、畫筆、照片、小物件之中找到回憶的痕跡,手作回憶盒,在這個群聚活動中,我們親密的聆聽彼此的故事,如果有一個空白的盒子,你會想將什麼重要的回憶裝進裡頭呢? |
第十七週 |
公共論壇與社區講座活動、教與學成果研討 |
第九週 |
聲音藝術創作賞析 I: 「聲音藝術」這門藝術類別,在今日仍是定義模糊的一種藝術形態,直到20世紀的最後三十年,有噪音藝術、聲音藝術、錄音藝術、聲音作品、聲音雕塑、聲音設計、聲音建築、聲音裝置、音景等等名詞出現,而這些皆被用於指稱與聲音相關。本週將帶領大家認識近代的聲音創作,透過各種概念來探討聲音藝術創作如何涉及社會、性別、語言、文化…等重要領域。 |
第十八週 |
公共論壇與社區講座活動、教與學成果研討 |
|
授課方式 |
以室內講述結合分組討論、經驗分享與戶外觀察體驗為主。 |
評鑑方式 |
上課出席率須達三分之二,參與課程討論 |
閱讀資料 |
1.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2012)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譯。台北。桂冠。
2. A Sound Education: 100 Exercises in Listening and Sound-Making (2017) 。《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趙盛慈譯。台北。大塊文化
3. 音效聖經:好萊塢音效創作及錄制技巧 (2016)。里克•維爾斯。中國計量出版社
4. 范欽慧 (2015)《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台北。遠流文化 |
材料費用 |
學員需自行負擔戶外課程之車資、保險及餐費、氰板與回憶盒製作的材料費用等。 |
回板橋社區大學 2019年 秋季班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