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6人生哲學
7 月 29th, 2020 // In: 板橋社區大學課程 // By: admin
課程編號 |
202116 |
課程名稱 |
人生哲學 |
課程講師 |
劉林謙 |
課程主旨 |
人如何認識自己與世界?如何探索生命的意義?如何思考生命的價值?如何學習愛與寬容的生命關係?如何理解與體驗宗教的價值內涵?這一些「人生哲學」問題關切著人對於「真、善、美、聖」的追求與渴望。追尋實現「真、善、美、聖」人生能夠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更深知如何愛人如己,並且更有智慧與方法面對人生的需求及苦難。因此,「人生哲學」不僅是知識學問,它也將培養、啟發我們自身追求真智慧、美善生活的能力及其勇氣,甚至它更能夠成為我們解決生活、生命問題的方向與精神力量。「人生哲學」最終將帶領我們獲得擁有「哲學人生」,並使我們能夠以哲學的智慧愛惜人生的每一刻,且進一步愛這個世界,成為一位有愛的愛者。 |
講師簡介 |
目前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碩士論文以德國哲學、社會學家謝勒之人的情感理論研究為主。目前個人專注於探索近代工業整體社會的問題,公民公共領域政治行動如何可能;以及關注於處理人的個體性之孤獨與疏離感、人如何追尋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與其如何學習與他人交往之愛的藝術等相關主題。 |
上課時間 |
週二 晚上19:00~21:30 |
上課地點 |
板橋社區大學 忠孝國中校區 |
選課條件 |
無限制 |
課程大綱與進度 |
週 次 |
內 容 |
週 次 |
內 容 |
第一週 |
認識你自己,開啟哲學人生: 「認識你自己」是開啟哲學人生的開端,如何認識自己,甚至更進一步學習面對「他人」是人生哲學不得不正視的問題。此週將介紹甚麼是哲學,以及說明它所涉及如何求真、如何實現美善生活等層面問題意識。最後,我們將回到哲學如何關乎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有如何可能影響我們的家庭與職場,甚至最終它將如何幫助我們人生擁有獨立價值判斷的能力。 |
第十週 |
人在日常社會的處境: 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認為人在日常社會的處境中,人時常沉淪在與他人「閒聊」、「驚奇」及「模稜兩可」狀態,人時常躲避責任與逃避自由景況。如何使人真實面對自己存在的問題,尋求自己生命在日常社會中不被僵化,仍有其生命的可能性,這將會影響個人整體人生價值觀選擇與決定。 |
第二週 |
身處於洞穴的囚犯: 哲學家柏拉圖(Plato)認為居住於洞穴中的穴居人,如同囚犯被囚於洞穴中,並將洞穴中的投影當作真實。囚犯若無掙脫在洞穴被囚處境,走向洞穴之外,那麼他們將一輩子活在假象之中。柏拉圖的洞穴之比喻深刻表現西方哲學的求真精神,人如何求真?如何判斷外在事物的真實與假象,關切著人的人生如何追求真實與善的意涵。 |
第十一週 |
朝向死亡存有的人: 人從出生在世之後即是開始朝向死亡的過程,但是對於死亡問題的沉思,卻是經常採取逃避態度。尤其,社會中的人們常讓自己以繁忙方式躲避死亡問題追問,除非死亡成為人不得不面對問題時,它才可能被我們再一次慎重關切。真正哲學家學習面對死亡,因為懂得如何面對死亡,人才能真實面對自己的人生,也才懂得如何去生活。我們將在此週以電影「生之欲」為例,思及死亡與生命的意義。 |
第三週 |
兩種對立的生命價值觀-無常?永恆不變?: 希臘有兩位哲學家提出兩種對立的價值觀: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認為萬事萬物都在流變,一切事物無常,此思考方式接近於佛教。另一種價值觀,則是巴門尼得斯(Parmenides)的思維,他認為變化僅是幻相,而人應追求有其永恆不變、完美完善的「一」。兩種價值觀相互對立,也構成人生價值觀的不同方向之選擇,本週將一同討論這兩種不同的人生價值觀選擇。 |
第十二週 |
勞動生活與異化的人生: 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對於近代社會學的影響非常深刻,尤其在人的異化之分析上。馬克思言及人只有在動物性的功能-吃、喝、生殖,或最多於他的住所、裝飾等等動物機能時候,才覺得自身是自由活動的,而在運用的人的機能時候卻覺得自己是動物。動物活動成為人的活動,人的活動成為動物的活動。本周將討論關於馬克思的「異化」概念與勞動動物的思想。 |
第四週 |
我思考故我存在?我存在故我思考?: 笛卡兒(Descartes,1596-1650)證成「我思故我在」的結論,唯有我思考時候才是真實存在的,這是不可懷疑的真理。然而,我若不先理解我的存在,我又如何進行思考呢?這週我們將透過電影「駭客任務」一影,討論「我思故我在」的思辨問題,與其可能回應方式。 |
第十三週 |
人與世界的疏離: 工業社會之中,人的生活態度趨向於朝生暮死,甚至成為一位被動無助的宿命論者;而從整體社會來觀察,人寧可讓自身淹沒人群,逃避他自身所需面對的責任,甚至可能否定自身人格獨特性,陷入一種集體狂熱的政治意識形態。他們雖將自己思考方式隨從於一種整體政治思想、社會潮流;但其自我實然卻是「無意識」被俘虜,導致他們的人生其實活得不自由。 |
第五週 |
追求美善與正義生活: 追求美善與正義生活不僅能幫助個人擁有自由與美好人生,也使我們能擁有一個美好的公民社會。我們應該促進自己與所愛的人能夠擁有這樣的美善、正義生活,也應該將這樣美善、正義生活傳承給予下一世代;但我們如何能夠擁有美善與正義生活呢?此部分我們將進入倫理學議題討論,並且以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的「正義」一書出發,我們將一同開始思考美善的生活與其正義的社會,對於每一個人的人生之重要性。 |
第十四週 |
沉默的上帝: 宗教觸及到人生苦難的問題,當人在受苦之時,上帝在哪裡呢?上帝沉默了,人如何思考苦難,面對上帝的沉默?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小說:「沉默」,即探索人的苦難與上帝的沉默,與其信仰之於人生哲學之間問題,而我們將以電影「沉默」為例開啟本週宗教哲學討論。 |
第六週 |
義務的人生倫理學: 人生需要對自身負責,也需要對他人負責。若人缺乏義務的生活,人生則會變成一團混亂;但人生卻非僅有被動的遵守義務,如何促進義務,並主動追問義務背後的行動意義,且活出義務背後所設立價值,這是人生哲學所需關切的問題。 |
第十五週 |
人的信心之躍: 哲學家齊克果(Kierkegaard, 1813-1855)認為人生有三階段:審美階段、倫理階段與宗教階段。這三階段從低至高昇華分別代表著人的慾望、理性與信心,而宗教對於齊克果而言是人生最高階段,而人需要經歷信心之躍處境才能成為一位完全的人。 |
第七週 |
效益的人生倫理學: 效益倫理學以促進大多數人的快樂為目標,若人的行動能帶來最大快樂,避免痛苦的可能就是好的。此週將探究效益倫理的人生價值觀所可能帶來的優點與缺失,並且討論義務與效益之間的衝突及其解決可能。 |
第十六週 |
熱愛智慧、生命與美善的人生: 人生哲學使我們更熱愛學習有智慧的人、事、物,更使我們踏實面對生命的挑戰,並引領我們走向更美善的人生生活。它不僅會成為我們與自身相處的方法,也帶領我們如何與我們最親愛的家人,與朋友們彼此相愛;甚至它也給予我們找尋人生之目的的方式,以至於最終我們有能力積極面對自身人生。本週將總結本學期的課程,並且一同分享討論如何追求美善的人生哲學。 |
第八週 |
愛的秩序: 哲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認為人的內心情感與愛有其規則秩序,它是不同於人的理性判斷之秩序。因此,愛有其秩序;但卻與理性義務又有其不同之處,因為愛先行於義務,是愛的行動讓義務有所可能。然而,如何理解愛的秩序,如何在人生之中實現愛的秩序,我們將在本周一同討論。 |
第十七週 |
公共論壇與社區講座活動、教與學成果研討 |
第九週 |
愛與同情心的探索: 同情心是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需要探討問題,同情心如何作為人的倫理行動之基礎,人又如何同情他人?如何在同情之中有助於道德良善的促進?以及愛與同情心關係又為何?我們將深入探究愛與同情心與其倫理之間關係。 |
第十八週 |
公共論壇與社區講座活動、教與學成果研討 |
|
授課方式 |
討論過程以彼此分享生活事件、個人生活經驗,以及與主題相關的故事為線索,讓參與學員更容易融入人生哲學主題相關思辨與論述。並且也會於課堂上提供與主題相關的影視、電影與時事,引發大家分享與思考,營造課堂成為一同參與理性討論及彼此相互分享的空間。此外,也從中建立如何尋求問題意識方法,並且每週會補充主題背後等相關背景資料,促進閱讀與討論的多元視角,使大家能更容易進入哲學的世界。 |
評鑑方式 |
上課出席率須達三分之二,參與課程討論 |
閱讀資料 |
Robert Paul Wolff (著),黃藿(譯),2002,《哲學入門》,台北: 學富文化出版。 呂克.費希(著),孫智綺、林長杰(譯),2009,《給青年的幸福人生書─學習人生、愛與寬容》,台北:台灣商務出版。 邁可‧桑德爾,陳信宏(譯),2018,《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台北:先覺出版。 |
材料費用 |
|
回板橋社區大學 2020年 秋季班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