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導讀:原始佛法生死學

11 月 28th, 2011 // In: 板橋社區大學課程, 課程資料 // By: Comments 0

 回課程介紹

 課程編號: 112101

 課程名稱:阿含經導讀:原始佛法生死學

 授課講師: 卓榮德

 課程主旨: 佛法究竟是什麼?是對人間現象的排斥與逃避?還是正見生命實相及其喜悅之道,而不再緊緊抓取?佛所說法,是為了開發顯示眾生的智慧,幫助眾生無懼的成長?還是如一般宗教宣傳,令人陷入對未知的恐懼而惶惶不安?

本課程以《雜阿含經》中結集之經文為教材。《雜阿含經》是原始佛法的根本聖典,南傳佛教巴利聖典稱之為《相應部阿含》,列舉內容的種種相應。雜,譯語同「相應」、又有相次相間雜之意,阿含,指「所傳承的教誨」。佛陀涅槃後不久,第一代弟子們為了令佛所教法常住於世,因而以大迦葉為上首的五百阿羅漢,於王舍城附近的七葉窟內,結集經典,由「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經藏,由「持律第一」的優婆離誦出律藏,經過五百阿羅漢同時確認為佛陀親口所說,而記載下來,此為佛教史上著名的「五百結集」。原始的結集是:隨義類相同的,分為不同部類,次第安布,集成種種相應,即經中所記載的五蘊、六入處、緣起、食、聖諦、界、念住相應等等,此即《雜(相應)阿含經》的集成因緣。故本經為世所公認最如實、最完整保存佛陀原始教法的經典。此後,依不同意趣及不同部派所傳,又集成《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三部。四阿含經的成立有先後,而以《雜阿含經》為佛法根本。

本課程為阿含經導讀系列之二,討論原始佛法的生死學——「十二因緣法」。這是原來

的悉達多王子於菩提樹下,穿透生死闇冥、自證解脫成佛的無上法寶,不同於西方及密宗關於生死問題的闡述,而是真正具足理論與實修、永斷生死輪迴的「生死學」。

透過佛陀開發顯現的十二緣起法,加上老師以現代人生活經驗所能體會的說法而做的開示,深入淺出,幫助我們進入佛陀的智慧法寶,了透生死而超越生死;如實看清生命的緣起與死亡的實相,而能於生死無懼。

 講師簡介: 卓榮德/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 /現任「明和講堂」負責人,社區大學講師 /開演古今偉大心靈的智慧,協助現代人釐清心靈困惑,開發生命潛能,走向自由人生。十餘年來,致力弘揚佛法,已於電台或應邀開辦過千餘場心靈成長講座。/指導編譯雜阿含經白話叢書,已出版:遠離煩惱得自在、遠塵離垢法眼淨、守護六根如來禪、正見緣起斷生死、原始佛法生死書、在家學佛安樂行、正念禪修…等書。

 上課時間:每週一晚上 7 : 00 ~ 9 : 30

 選課學員條件: 無

 課程大綱與進度:

第一週: 生死流轉的引力 ~ 生命中的苦,是怎麼產生的?「若於結所繫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則愛生……」

第二週: 八正道與出離生死 ~ 什麼是八正道?為何八正道是出離生死的古仙人道跡?

第三週~第六週:

本課程十月份為戶外教學月,提供同學參加一至三期(每期十天)的禪修活動 說明:佛法的修學,著重「聞、思、修」。為讓學員對於佛法有較整體性的體驗,特別選定清涼的十月,讓同學在生活中落實佛法的修行,體驗寂靜的生命品質。詳細時間、地點及注意事項,開學時老師會公佈。同學可自由安排時間,報名參加十日至一個月的精進禪修。

第七週: 生死緣起的法相與義理 ~ 業識是什麼?眾生為何在三界中流轉?「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是生命的奧秘?

第八週: 內觀身心現象的生滅 ~ 覺知,帶來無盡的成長:從凡夫到自在心靈的解脫心要為何?當六根觸境,生起受、想、愛、思、識時,該如何內觀?

第九週: 正觀生死的正思惟 ~ 業是什麼?導致身、口、意行為的緣起是什麼?如何斷除心識對境界的攀緣和愛取?

第十週: 看清世間的集與滅 ~ 色身從何而來?因何而滅?佛說:「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而是思慮、行願於六根觸時之投射而不斷抓取、繼起的身心現象。」你同意嗎?

第十一週: 正見緣起離四相 ~ 你認為有我嗎?有人嗎?有眾生嗎?有時間嗎?這就是「四相」。為什麼佛陀說「無我」,不可執著有「四相」呢?

第十二週: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 修習佛法的必然次第,就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由內觀思惟而自覺知,因此而親自體驗的如實知見。何謂知見緣起而得法住智?如何正觀緣滅而知涅槃?

第十三週:公共論壇暨紀錄片影展週(本週不排課,全校學員參與論壇)

第十四週: 停止生死的方法 ~ 佛法是為「正盡苦,究竟苦邊」的法。為了離斷生死輪迴、滅盡憂悲惱苦,聽聞到正法之後,要如何修習,是非常重要的。本堂課將說明佛陀教導的修道次第之緣起。

第十五週:佛法總要 ~ 什麼是「四聖諦」?為何「如實知見四聖諦」,即是開悟見法?如何在四食、緣起法、六根觸境、五受陰、四威儀…中,如實知見四聖諦? 業力是束縛,也是躍昇的基地 ~ 跨越所知的邊界,從過去中解脫

第十六週: 滅緣起的法次法向 ~ 苦是怎麼聚集的?苦要如何滅除?什麼是滅苦的次第和方向?

第十七週: 愛集是食集 ~ 我們每天吃的不只是食物,還有各種接觸、意思、認識分別,佛名之「四食」,眾生都依賴這四種吃食長養身心。四食是如何聚集起來的?你注意到自己每天吃了哪些品質的四食嗎?

第十八週:成果發表週(本週不排課,全校學員參與成果發表)

 授課方式: 教室內演講為主,學員提問、討論為輔。

 評鑑方式: 上課參與情況。

閱讀資料: 《分享雜阿含經 ? —正見緣起斷生死》,老師贈閱

材料費用:無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