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472 綠野遊蹤:山海博物趣

12 月 15th, 2014 // In: 板橋社區大學課程 // By: Comments 0

課程編號 151472
課程名稱 綠野遊蹤:山海博物趣
課程講師 李思薇
課程主旨 博物館不只是嚴肅、不可踰矩的殿堂,它不但代表著五花八門的知識分類架構,也可以很精采、很有趣!近年來博物館所扮演的社會功能愈來愈多元,這堂課將透過博物館開啟的視野,與學員一起穿越台北的山水與時空,打開我們的心與眼。
講師簡介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曾在國立台灣博物館工作,負責「台博系統」建置計畫,將土銀、樟腦廠等古蹟變身為博物館。參與過文化資產研究、環境教育、策展等工作,旅居香港、哥本哈根各一年,現任職於台大城鄉基金會,負責過大溪歷史城區、光復新村文化景觀、樟腦廠產業史博物館展示資源調查等專案。
上課時間 週二 晚上19:00~21:30
上課地點 板橋社區大學 中山國中校區
選課條件 對博物館的社會角色、展示主題有興趣的學員。
課程大綱與進度
週 次 內 容 週 次 內 容
第一週 總論:「山海博物館」
1.台灣第一座博物館是?博物館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如何出現?

2.博物館的類型千百種:博覽會、國家級博物館、區域性博物館、展示館、地方文化館、博物館家族,以及古蹟化身為博物館的案例介紹 。
第十週 1.討論前兩次的校外參訪
2.「如果我是博物館館長或策展人」課堂工作坊:大至國家、小至家族或社區,都可以是一個博物館的主體,鼓勵學員對自身環境、興趣或生活史的資料收集與整理。
第二週 序:從博物館看臺北城市發展及山水地景。 第十一週 博物館萬花筒:介紹國內外各種不同主題博物館,如宗教、戲劇、考古、原住民、設計、工藝博物館等等。
第三週 台灣博物館系統介紹:台博館、土銀分館、南門園區、鐵道部。 第十二週 在電影裡與博物館相遇
紀錄片欣賞:《歷史典藏的新生命》(王小棣)
本片由故宮博物院邀請國內外各領域創作者針對故宮文物進行創作,並由王小棣導演以紀錄片形式串起每段故事。試圖引發觀眾思考,這些經年累月典藏在博物館中的文物,如何由當代的眼光在文物中獲得啟發?
第四週 校外參訪(一):台博系統(襄陽路本館/土銀展示館、南昌路樟腦廠) 第十三週 博物館的社會角色: 博物館除了扮演重要的知識傳遞功能,公民教育、親子教育的推廣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此外包括環境、美學、鄉土意識的養成,博物館還可以拍電影、辦市集、走秀,除此之外還可以做什麼?
第五週 與第四週合併上課 第十四週 校外參訪(三):關渡自然公園 + 十三行博物館
關渡自然公園與十三行遺址成立之初皆面臨都市開發的土地使用危機,經社會各界努力後,在淡水河及基隆河交會處保留下重要的濕地生態及候鳥棲地,成為今日的關渡自然公園;十三行博物館則在八里污水廠基地範圍內保下3,000平方公尺的遺址保留區。
第六週 誰是策展人?由校外參訪案例進行討論,介紹常設展、借展、策展,以及展覽中的各種行動。 第十五週 與第13週合併上課
第七週 打破博物館的牆?生態博物館(Eco museum)介紹。
生態博物館與地方的地理、文化脈絡充分融合,突顯特有的文化遺產、社區生活的軌跡,透過空間營造、地方參與的方式讓地方特質得以繼續延續。
第十六週 總結:博物館面面觀;學員分享心得
第八週 校外參訪(二):生態博物館
參訪點: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 or 黃金博物館(金瓜石)
淡水古蹟博物館與黃金博物館都是依照生態博物館的概念進行規劃,淡水古蹟博物館範圍內有28處古蹟、歷史建築,黃金博物館則有九處展館,加上許多地景、歷史構造、戶外體驗分佈在佔地約五公頃的園區內。
第十七週 公共論壇與社區講座活動、教與學成果研討
第九週 與第八週合併上課 第十八週 公共論壇與社區講座活動、教與學成果研討
授課方式 室內講授、互動討論與戶外參訪為主
評鑑方式 上課出席率須達三分之二,參與課程討論
閱讀資料 分室內課和戶外課進行,室內課程以簡報、討論方式進行,搭配室內課安排三次戶外課,進行參訪地點之導覽解說、實地體驗。
材料費用 學員需自行負擔戶外課程之車資、保險及餐費、門票等。

回板橋社區大學 2015年春季班課程

Comments are closed.